【古道今談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這是理想政治人格的寫照。才與德雖然同樣重要,但德為首出是應然的,故孔子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論語·憲問》)「德」用以對治氣性,表現利他精神,能以小我成全大我,願意先公而後私。如以利益為首出,不離個人的利害計較,則不論如何言善行善,總歸為孟子所言帶功利性質的「行仁義」(《孟子·離婁下》),斷不會出現捨生取義的大仁大勇。

  值得尊敬的政治人物,除了出使外國能不辱君命,保護國家尊嚴和利益之外,能殺身成仁以護持國族者,最值得肯定。這些氣節之士稱之為忠烈,是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氣節自持,是孔子對從政者的重大道德要求。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殺身成仁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論語·子罕》)的表現,是德性重於形軀生命的明證,是仁者必有勇的註腳。

  有志從政者,修己治人,化民成俗,乃分所應為。孔子以齊景公和伯夷叔齊作了對比,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論語·季氏》)齊景公貴為一國之君,有賢不能用,如早年對身處齊國的孔子,本有任用之意,然舉棋不定,最後竟以自己年老為由而不用(見《論語·微子》),難怪齊國力雖強(有馬千駟,即一千輛戰車),然於化民無功,故百姓在其身後無德可稱,乏善可陳。伯夷叔齊為商末周初的隱士,到孔子之時仍受人稱道。孔子說:「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論語·微子》)又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無怨無尤,求仁得仁,乃「古之賢人」(《論語·述而》),孔子的肯定和讚賞,就是對氣節的歌頌,對歲寒松柏的推崇。

  鄧立光(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