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文物展考古成果 青銅玉石再奏貴族禮樂之聲

洛陽前向嵩山,後介黃河,洛、伊、澗、瀍四河貫穿其間,被古人譽為「天下之中」。洛陽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建都於此,歷時千餘年,其中東周王室立足於此五百載,使得春秋戰國的波瀾故事在這一舞台上淋漓展開。
日前,由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大連博物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承辦的《王城春秋—東周洛陽文明展》在大連博物館拉開帷幕。本次展覽匯集了洛陽近年來考古的重要發掘成果,包括建築瓦當、金屬貨幣、青銅禮樂器、玉器、車馬器等共計156件(組)。不僅展現出東周時期洛陽地區高度發達的物質文化水平,也讓觀眾透過青銅禮樂器,得以窺見東周時期的貴族氣度和周代禮儀制度的繁縟精密。●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洛陽市),史稱東周,開啟了東周王朝515年的歷史。從公元前770年遷都至公元前256年被秦所滅,前後歷經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共25位王,均以東周王城和成周城為都。
東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時期,周室式微,戰亂頻仍,社會趨變,尊卑無常,禮制僭越。雖然器用制度上禮崩樂壞,但以鐘鳴鼎食為外表的禮樂文化依然盛行,尤以王城地區為甚,中國古典時代的貴族文化、禮樂文明臻於雅致。
洛陽是東周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地上地下遺留了極其豐富的東周文化遺存。布局嚴謹,氣勢恢宏的王城、王陵;工藝精湛,精美絕倫的東周文物瑰寶;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的「天子駕六」車馬坑充分展示了東周王城作為王都的恢宏和燦爛。
中原腹地 東周王城
自古以來,洛陽是歷代帝王理想的建都之所,為兵家必爭之地,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這裏建都,歷時1500餘年。據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程永建介紹,在洛河沿岸不足50公里的範圍內,分布着夏都斟鄩、商城西亳、東周王城、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五座都城遺址,被譽為「五都薈洛」,承載着中華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
東周王城是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至周悼王及周赧王共14王的都城,時間達300餘年。列國爭霸,群雄逐鹿,是中國歷史步入春秋戰國時期最突出的特徵。王城作為「天子」之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在列國都城中享有最高的規格。在東周王城,考古學者不僅發現了氣勢恢宏的城垣、巍峨高大的宮殿,還發現了排列井然的倉窖、規劃有序的手工業作坊和規模宏大的王陵。
東周時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促進了貿易活動的發展和商品流通的擴大,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變成不同形式的金屬鑄幣,得到進一步發展。洛陽通行的主要貨幣是鏟幣(又稱布幣),絕大多數為大、中、小型的平肩或斜肩弧足空首布,部分為平肩或圓肩的平首布,也發現少數圜錢和刀幣以及骨貝等。此次展品中的東周大平肩空首布、斜肩空首布等都是典型代表。
此次展覽亦展出大量青銅劍、銅戈等冷兵器。劍是古代貴族和戰士的近身格鬥武器,佩劍也是身份等級的象徵。戈是商周最為常見的鈎啄兵器,縛短柲(柲即兵器的柄)與步兵相匹,縛長柲則為車戰武器。在動盪的東周王朝,周王室與諸侯間的勢力此消彼長,親緣離疏,王室漸弱而諸侯益強。正如《論語·季氏》所云:「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蘊禮器用 輯別尊卑
《左傳·昭公七年》記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周公制禮作樂,「禮」以輯別尊卑,「樂」以協和萬邦,使社會階層各安其命、各守其分。「禮樂」表現於不同等級貴族在輿服器用上的差異,器用制度更是禮樂制度的集中表達。東周時期,隨着宗法制、封建制的衰落,器用制度也漸趨廢弛,時有僭越。
鼎是青銅時代最常見的禮器,西周發展為「列鼎」制度,即禮儀活動中用鼎數量與使用者身份地位相匹。《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有云:「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簋則是青銅時期重要的禮器和食器,主要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食糧,作用相當於現在使用的大碗。在商周禮制中,青銅簋通常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以奇數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鼎簋制度盛行於兩周,反映了周人重食的傳統,是周代禮器制度的核心。
宮廷雅樂是禮樂文明的重要內容,為鐘、磬組合而成的打擊樂。鐘用銅鑄,磬以石磨,合稱「金石之聲」。鐘與磬通常成組使用,形成編鐘、編磬,配以樂舞。樂懸規模依據身份等級而異,天子四面排列樂懸,諸侯三面排列,卿大夫兩面排列,士一面排列。
此次展品中的一組石編磬非常難得。大連博物館社教部秦夢來解釋說,一是它時隔兩千多年沒有損壞,保存非常完好;二是因為這組石編磬經過專業機構測試,音質保存非常完好。「它屬於古典音樂當中比較大型的樂器,與青銅編鐘進行搭配,整體音效非常莊嚴肅穆。」
除了禮器和樂器,玉器在東周也極受重視,既為貴族日常飾品,更是君子懿德的象徵,並形成了以玉殮屍的葬俗。玉器常以璜、環、珠等各類佩玉串聯成組,形成玉組佩。此次展出的一件「玉覆面」,則是由54件精巧玉器組成,主人生前佩戴,死後則覆蓋在面部入葬,成為金縷玉衣的前身。此外,東周時期料器(原始玻璃)發展迅速,隨葬品中也常見以料器、水晶等代替玉器。
以器藏禮 宴饗之樂
「禮樂」蘊藏於東周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身份越高,禮數愈繁。「饗禮」是王室貴族招待賓客的隆重禮儀活動,一般是針對某位或幾位來賓而特別舉行,最能反映當時的禮樂盛況。中國古代貴族文化,在設宴饗賓中表現得尤為淋漓:禮器與儀式在「周禮」的支配下,使宴飲活動顯得從容而雅致。
來賓抵達宴飲場所時,開始奏樂,賓客依據音樂節奏控制步伐的快慢、行禮的舉止。宴前飯後,舉行「沃盥之禮」,即澆水洗手。沃盥時,需青銅匜、盤配合使用,用匜澆水於手,以盤承接棄水,盥卒授巾擦手。到了戰國之後,「沃盥之禮」才逐漸廢除。
東周時期,「祼禮」是主人向賓客表達至高禮遇的方式,即以黍和香草釀造而成的香酒灌地,使來賓浸潤於酒醴醇香之中。隨後,主人持酒醴進獻來賓,根據來賓身份的尊卑,分為一獻、三獻、五獻和九獻。
主人既要向賓客獻酒,也需準備豐盛的食物,以饗來賓,稱為「鼎食」。不同類型的青銅容器,盛放各類食物,食物的數量與品類因賓客身份而異。一系列禮儀結束後,主賓才能真正開始享用美食。
此次展品中的「高浮雕蟠龍紋銅方蓋壺」,就是設宴饗賓中的重要容器,也是洛陽近年來出土的最大、最精美的一對銅方蓋壺。這對銅方蓋壺高53厘米,腹寬35厘米,但壺壁卻只有3毫米,充分體現出東周時期青銅器以精緻、精巧為主的特色。
除了宴席上的繁文縟節,車馬在兩周社會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體現出禮遇等級。這種等級體現於車輛駕馭馬匹的數量上。《逸禮·王度記》記載:「天子駕六馬,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一」。車戰是春秋時期貴族式戰爭的主要形式,車馬數量成為衡量國力的指標,強國故稱「千乘之國」。
公元前771年,宗周陷落,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洛邑,自此拉開東周歷史的序幕。這裏不僅見證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歷史命運的跌宕起伏,也見證了一段諸侯爭霸、列國兼併、風起雲湧的歷史歲月。是次展覽持續至今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