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腳」助脊髓損傷者大步走 港島西醫網復康團隊善用新儀器獲獎

嚴重脊髓損傷在不少人眼中等同癱瘓,甚至須以呼吸機維持生命,但在復康治療的進步下,橫膜肌肉起搏器和「復康機械腳」讓這些人有自行呼吸及重新站起來的希望。去年獲頒醫院管理局傑出團隊獎的港島西醫院聯網脊髓損傷復康團隊,近年就靠這些技術讓原本只有腳趾公能活動的病人重新步行,讓病人及醫護都大感鼓舞。●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恆諾
脊髓損傷的成因主要有創傷、脊髓腫瘤及手術後遺症三類,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部門主管黃一華表示,情況輕微的雖然可以不治而癒,但最嚴重的個案可能連大小二便及呼吸都有困難,須以呼吸機維持生命。
肌肉起搏器刺激自行呼吸
不過,港島西醫院聯網脊髓損傷復康團近年引入橫膜肌肉起搏器刺激患者自行呼吸,令他們毋須再用呼吸機。32歲的Connie是其中一名受惠病人,她前年6月在韓國自駕遊時遇上車禍令脊髓受傷,在當地留醫一個月後回港,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副顧問醫生高日藍憶述,Connie回港之初全身只有腳趾公能活動。
團隊在同年8月為Connie植入起搏器,讓她在去年3月已經完全擺脫呼吸機,加上言語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的配合,Connie現時能夠說話、自行進食及大小便,左邊身的活動能力也大致恢復,左腳可以「踢來踢去」,而右邊身亦開始勉強可以移動。
港島西醫院聯網脊髓損傷復康團在2018年啟動「香港脊髓損傷專科康復中心先導計劃」,成為醫管局首個獲認證的「復康機械腳」培訓團隊。Connie一個多月前更獲安排學習使用「復康機械腳」,成功行了約40步。
病人振奮 醫護感鼓舞
她表示當時因為太長時間沒有走路而感到緊張,擔心會失平衡跌倒,但成功再次行路令她重燃希望,期望疫情過後可以外出活動,甚至回家生活。醫護每日都看着病人的康復進度,病人感到振奮,醫護同樣對此突破感到鼓舞。
麥理浩復康院一級物理治療師黃方怡分享另一個案,指團隊曾安排一名原本只可以坐起來的病人學習使用「復康機械腳」,令他可以進一步在別人攙扶下步行二三十米,「病人即使只是多了10%功能,可以幫他站立或行路都對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分別。」
在未有「復康機械腳」前,物理治療師只能以鎖、扣和外支架撐起病人,讓他在步行輔助器幫助下行幾步,高日藍指用該種傳統做法不單對物理治療師和照顧者造成較大負荷,病人亦可能要用身體其他部分代償缺失,無法以正常步姿行路,有機會增加勞損,訓練效果只是「好過冇」。
「復康機械腳」可透過密集式練習令脊髓損傷的病人發揮更大潛能,對受傷已經一段長時間、復康進程開始見頂的病人有幫助。高日藍解釋,病人可以透過儀器做運動增強心肺功能,預防各種脊髓損傷可能引致的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