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傳播:老翟說瓷之元青花瓷的典型器形

京城九如永寶邀請到本港翟健民開辦《老翟說瓷》系列微講堂,傳播瓷器知識,傳授鑑賞經驗,傳承中華文明。該微講堂近期與大家分享「元青花瓷的典型器形」專門課題。
翟健民介紹:傳世元青花瓷器中,大罐也屬於較多的品種,以日本收藏為最多。元青花蓮池魚藻紋罐,收藏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被確認為「重要文化財」。此青花罐原本應帶蓋,為貯酒器或用於存裝液體,在日本俗稱為「酒會壺」。器身中段繪蓮池、鱖魚、草魚等內容,統稱為魚藻紋,是元代陶瓷器上的常見紋樣,在當時的江南地區也是一種流行的民間繪畫題材。因「魚」和「餘」同音通假,故而包含了財富多多的吉祥寓意。同時魚類產籽繁衍,又被賦予了子孫繁榮的象徵意義。此罐整體造型、紋樣、乃至青花發色等都可稱得上是元代青花瓷器的一件代表作品。
翟健民又講:梅瓶,也是傳世元青花較多的一類器物,江西高安窖藏一次就發現六件元青花墨書帶蓋梅瓶。此六支梅瓶,分別在蓋內、器底有墨書楷體「禮、樂、射、御、書、數」六字,此六字為古代儒家教育之「六藝」,即中國周朝貴族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六支梅瓶,造型相似,均為短頸、小口、帶蓋。元代梅瓶多為儲酒器,器蓋可防止酒漿被污染,且其中四隻蓋有管狀結構,可插入瓶口,更利於密封保存。此六支梅瓶,四支為雲龍紋,兩支為雲肩牡丹紋,均釉色白潤閃青,青花明妍,層次分明。
翟健民再講:高足杯是元代開始流行的器型,也是元青花較為常見的器型,國外發現極少,主要是內地市場的商品,近年來江西、江蘇、河北、吉林、北京等地都有出土。
元青花高足杯,足部較高並呈竹節式,足邊微外撇,整體器不大,體高通常在10cm左右。形狀較為豐富,如:大口尖底斜腹、撇口圓底淺腹、撇口深腹、撇口淺腹等等。高足杯為飲酒器,應是為適應元代草原民族遊牧生活習慣而製,足部較高,可一手持握,便於馬上飲用,故而又稱為「靶杯」或「馬上杯」。從傳世與出土的景德鎮窯製品看,元代高足杯的製作工藝採用胎泥相接,故足內頂端無釉處留有呈乳釘狀凸起的粘接痕。足內中空無釉,有螺旋紋及火石紅色。近年有出土高足杯,器壁極薄,胎質潔白細膩,白釉潤如凝脂,迎光可呈半透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