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李雪琴:總能發現人群中沒笑的那個

「明明大家都笑得前仰後合,但我還會覺得某個方向氣味不對,然後朝那裏掃一眼,就會看見一個沒有發笑的觀眾。無論如何要讓那個人笑起來,於是我就使出渾身解數,似乎只在為那一個人表演。」這是北野武讓喜劇演員李雪琴頗有共鳴的一段話。
李雪琴早前參加《中國新聞周刊》主辦的2020「年度影響力人物」榮譽盛典,獲「2020年度文化傳播人物」稱號。主辦方將其介紹為:「一位優秀的喜劇創作者,一位短視頻時代爆紅的『網紅』,一位被圈內人高呼天賦異的跨界脫口秀演員,一位一路高歌猛進的學霸。」
李雪琴是一位「鐵嶺少女」,家鄉遼寧鐵嶺開原縣是趙本山的故鄉。出生於「開心之源,幽默之都,歡樂之城」,她似乎從小就對「幽默」有着自我要求,「你要不長得好看,要不你有意思,你人緣才會好。長得好看這條,我肯定是已經達不到要求了,我就有意思。」
考入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後,李雪琴在大二時選擇了廣告專業。「感覺好像新聞做不了,學新聞出去也是寫公眾號,還不如做廣告,有創意會做PPT就行。」李雪琴對記者說。也正是在廣告系的課堂上,李雪琴練就了最初的演講能力。「把一個垃圾方案講得老師心花怒放,呱呱給我鼓掌。我覺得我現在說段子的能力就是在課堂展示上練出來的。」她說。
「喪一代」的喜劇明星
李雪琴最初走進公眾視野,是在2018年下半年。彼時,抑鬱的她無聊時在抖音拍短視頻。而第三則短視頻,便是如今眾所周知的「問候吳亦凡」。東北口音及無厘頭的問候,伴隨吳亦凡的高關注度,這則短視頻獲得100多萬個讚。4個月之後,吳亦凡拍攝了一則短視頻回覆李雪琴。當天,「李雪琴是誰」的詞條迅速躥上微博熱搜第一,李雪琴的微博粉絲漲到300萬人。
自那之後,李雪琴開始職業拍攝短視頻,擁有更多賺錢機會。但總有人覺得北大畢業的她理應選擇一份更精英的工作,而不是在網上創作搞笑小視頻。李雪琴不以為然,她在微博中說:「老有人跟我說,你都考上北大了,你層次不一樣,怎麼不一樣了,北大怎麼了,念了北大就不能當一個廢物了嗎?」
正是這種「喪」的真實姿態,共振了當下年輕人的集體情緒。自2016年「葛優躺」的表情包走紅網絡起,悲傷蛙、馬男波傑克、堡比希爾、長腿閒魚等「喪文化」的符號便一直流行於網絡。而在今年,「內卷」又成為新的網絡流行詞。在此背景下,李雪琴那種懶洋洋的腔調和直白的生活化抒發成為了一代年輕人的精神代言,她自己也成為了「喪一代的喜劇明星」。
在年輕人的追捧和莫名其妙的爭議裏度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李雪琴決定接受邀請參加《脫口秀大會》。她本來覺得「能講三場就算成功」,結果一路進入決賽。李雪琴的脫口秀更依賴於東北話的語感和節奏。她做段子的過程,像是一個將自身不愉快的記憶喚醒變為笑點的過程,她成名之後關於網紅標籤的苦惱,少女時代戀情的遺憾,成長中對於外貌的焦慮,通通變成了她的創作素材。
正如主辦方給李雪琴的獲獎理由所言:「她用一種慵懶的、不情願的東北腔調,一種聊天式的漫不經心,說出一個個令人捧腹的段子,也戳中無數人最柔軟的內心。她拒絕雞血與雞湯,不賣弄情懷與經歷,只用樸素的語言和生活化的細節,舉重若輕地表達這個時代普遍的心酸與尷尬、夢想與希冀。」 ●文: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