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聚香江 中聯辦員工之窗】春秧街

港島工作部 王清福
適逢周末,住在灣仔的我常會坐上電車,隨着「叮叮」的搖晃,緩緩穿過銅鑼灣繁華的「詩和遠方」,駛過下一站「天后」的浪漫憧憬,最終抵達北角春秧街的「人間煙火」。途經春秧,電車開道,街市攤販自然有序讓開軌道,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轉角便是北角電車總站,是終點,也是在港福建人的心靈停靠點。
春秧街,是以清末福建商人「郭春秧」的名字而起,因他對北角的社區貢獻很大,1930年香港政府將北角的這條街命名「春秧街」。這裏曾是北角最繁華的街道,但隨着周邊大型連鎖商場以及超級市場陸續興建,春秧街繁華依舊,盛景不再。作為一個特色街市,它被旅發局推介成香港旅遊景點之一。
記得初次走入春秧街時,耳邊的喧鬧聲夾雜着熟悉的閩南鄉音,偶爾傳來幾聲家鄉俚語覺得甚為親切。沿街擺檔雞鴨海產、鮮果水菜,特別是福建特產糕點、煎粿、肉羹、粽子等,竟讓人有種穿越感,彷彿回到了兒時的故鄉。小時候放學總喜歡往菜市場裏鑽,走走逛逛那些擺着各類新奇玩意和海鮮魚檔的攤點,長大後卻再沒走進過,偶爾買菜只逛商場超市。沒想到今時今日,在這座繁華城市裏,竟留有一處這麼熟悉、讓人懷舊的地方!
一位美食大師曾說過:「每到一處,必要逛一下當地的菜市場,那是城市裏最市井、最真實的地方。」春秧街市便是這麼一處撐起生活儀式感的地方,商戶們忙忙碌碌,臉上卻掛着充實開心,每個人都在大聲吆喝,認真生活。人們悠閒地遊走在商舖攤販之間,跟街坊鄰居嘮嘮家常,淘菜買肉,作為消磨時間的一種方式。這是最真實的人煙味,紅紅火火的攤販檔口與逛完街市後的滿滿收穫,都會讓人感受到生活的豐富與喜樂。作為在外漂泊的人,能在異鄉聽到鄉音,吃到故鄉美食,對思鄉的心與不服水土的胃,都是一種難得的慰藉。
福建人的文化是多彩的,是闖蕩各地「愛拚敢贏」走出來的,每到一個地方生根發芽,與當地文化包容融合,迸發出新的活力,春秧街就是鮮活的現實寫照。我與很多在港鄉親聊天,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精彩的移民奮鬥史,或心酸、或勵志、或圓滿、或遺憾,大家命運各異,情濃卻似舊時。吃苦奮鬥的人生經歷和鄉土觀念讓他們更懂明辨是非,在大是大非面前知道選擇大義,所以福建鄉親一向具有「愛國、愛港、愛鄉」的光榮傳統。
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但凡這裏偶爾發生一些糾紛、抑或是負面事件,常會被有些傳媒貼上「福建幫」這個LOGO,似乎在故意製造一種思維定勢。有的時候,街頭有人派發宣傳單張,其中不乏對福建鄉親的惡意標籤。其實,走進春秧街,你會發現,吸引人的不僅僅是「一國兩制」下閩港文化交融的特色「風情」,更多是溫暖「人情」、「鄉情」,值得你去了解,值得你去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