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攻略:「千古聖藥」補脾又固腎

香港註冊中醫師 楊沃林
芡實又叫芡實米、雞頭米,芡實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藥材之一,也是一味常用的藥食同源的藥材。
芡實色白如蓮子,細如珍珠,是一種水生植物,被譽為「水中八仙」之一,一般都是生長在池塘湖泊之間,就像拔過毛的雞頭一樣,剝掉外面那一層硬殼,裏面是一顆顆光溜溜的小粒。
古藥書中說它有「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之效,具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特點。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非常喜歡吃芡實,蘇東坡到老年仍身健體壯、面色紅潤、思維敏捷,他對養生很有研究,著有《東坡養生篇》等書。
他的養生之道中有一條就是吃芡實,吃法頗為奇異:
時不時取剛煮熟的芡實1粒,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咽下。
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實10至30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
據說蘇東坡還極喜愛吃用芡實煮成的「雞頭米粥」,並稱之「粥即快養,粥後一覺,妙不可言」。
中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其補腎效果強於山藥,祛濕效果優於赤小豆,鎮靜效果強過蓮子,可以說是一種被埋沒的補益佳品。
秋季比較燥,這芡實可以潤燥但是又不寒涼,所以特別適合在秋季吃。
芡實,有南芡、北芡之分,南北芡實不一樣,生熟芡實功效不同,明白了芡實的珍貴,還要懂得芡實的運用。
南芡主要產於湖南、廣東、皖南以及蘇南一帶地區。
北芡又稱池芡,主產於山東、皖北及蘇北一帶,質地略次於南芡。
芡實,扎根在河底的淤泥之中,所以得坤土之氣。另外,芡實的花朵是紫色的,這意味芡實得天地間的離火之氣多,性為暖。
芡實的這種生長特性決定了:芡實入脾土,可以補脾。一個是加強脾胃的消化能力,一個是調理脾虛造成的大便溏瀉。
中醫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所以我們要想氣血充沛,必須要先把脾胃調養好才行。
現在有一些人吃一點東西就已經很撐了,消化不良,積食等,就屬於脾胃不好的情況。
還有人吃的東西不能很好地吸收,導致腹瀉,中醫叫完谷不化,也是因為脾不健運。
但芡實比較硬,如果煮得不爛糊,直接吃補脾胃的功效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所以芡實雖然健脾胃但是一次不能吃多。
芡實在入脾之餘還可入腎,能夠收攝腎精。
大文豪蘇東坡喜歡用芡實來養生,他常年吃芡實,到老了還身健體壯、面色紅潤、思維敏捷,就是說他還是一種很年輕的狀態。
中醫講人的狀態是年輕還是衰老,其實跟一個臟腑關係最密切,這個臟腑就是腎。
芡實確實是補腎佳品。補腎的好東西也不少,芡實補腎它的特長是主要適用於小便頻數、虛弱、遺尿、老年人尿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