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愈住愈細 人均僅40.7平方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本港樓價高企,不少基層市民無奈居住在環境較差的劏房,但現時劏房戶「愈住愈細,愈住愈貴」。有組織調查發現,今年劏房戶人均居住面積僅40.7平方呎,「細過監倉」,較三年前調查時減少近10平方呎,遠低於公屋標準(75平方呎),而56.7%受訪者指租金漲幅超過通脹幅度。組織表示,業主與房屋中介追求利益將房間「劏到盡」,促政府訂立住屋標準並落實租務管制。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今年9至10月訪問區內204戶不適切居所住戶,發現人均居住面積由三年前的50平方呎減至40.7平方呎,不僅遠低於政府公屋標準,甚至小過懲教署監獄囚犯倉(49.5平方呎)。另外,七成受訪者沒有獨立廚房,只能在櫃面放一個電磁爐或電飯煲煮食,令人擔心安全隱患。
聯盟成員吳堃廉表示,除近期疫情導致租戶收入減少,不得不搬去更小單位外,劏房面積縮水或與業主將劏房交給房屋中介打理有關,因本港沒有設立住屋標準,中介公司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會將房「劏到盡」,導致空間「愈劏愈細」。此外,即使因為疫情部分業主暫未加租,仍有56.7%受訪者指租金漲幅超過通脹幅度,亦有逾六成七受訪者表示被濫收水電費,約兩成半認為現時住屋情況相較三年之前更加惡劣。
婆婆慳電費不用冷氣機
今年74歲的黎婆婆獨居於唐樓劏房,月租3,800元。靠政府綜援生活的她為負擔房租只能出街執紙皮,有時早上8時開始到夜晚10時才結束回家。
她又表示為慳電費,從來不使用冷氣機,但就算只開風扇及電視,每月都要支付200元,實為不小負擔,「?家屋企冇乜傢具,有四個膠箱可以擺衫,食飯煮餸都係靠個電飯煲,其他我就無錢買。」
聯盟希望政府設立住屋標準,以此進行改善,而今次受訪者中有近九成與業主簽定租約,但73.9%未支付印花稅,一旦發生糾紛權益沒有保障,故希望政府落實租務管制,訂立法定標準租約,保障租戶與業主雙方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