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項目產研對接 灣區科創融合發展

粵港澳院士峰會東莞開幕 多個科研成果與企業簽約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東莞報道)昨日,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在東莞開幕,共有54位兩院院士及數十位各領域頂尖專家與會,不少院士專家更攜帶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項目,在大灣區尋求科研合作及產研對接。以成立兩年的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為例,其已吸引30個專家團隊開展合作創新,並有18個項目着手產業化。
數據顯示,旨在拓展高端創新資源、服務大灣區建設的廣東院士聯合會成立兩年,已有276名院士加入,將常態化與大灣區企業、機構開展合作。
此次峰會以「科學引領 跨界創新 融合發展」為主題,聚焦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領域,突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推動大灣區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戰略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大會上,圍繞重大科研項目和成果,多個院士團隊與大灣區高校、科技企業、園區等舉行院企合作簽約,其中包括范滇元院士團隊與廣東僑盛防偽材料有限公司、劉煥彬院士團隊與廣東薩米特陶瓷有限公司、廖萬清院士團隊與綠瘦健康產業集團等。在大會開幕前夕,十名院士、專家的研究成果亦在東莞發布,尋求在大灣區開展產研合作。
物理學家王恩哥:做些有用的物理
對於大灣區的科創氛圍和產研對接基礎,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物理學家王恩哥深有體會。3年前,王恩哥抱着「做一些有用的物理」想法,到大灣區製造業重鎮東莞主導籌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當時廣東在廣州、深圳、佛山已經有生命健康、信息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三個省重點實驗室,我們提出打造材料科學方面的第四個省重點實驗室。事實上,材料科學雖然最不時髦,但基本是包括上述三個領域實驗室的基礎,誰掌握了材料,誰就掌握了未來。」王恩哥說。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聚集了包括10名院士在內的一大批頂尖科學家,布局前沿科學研究、公共技術平台和大科學裝置、創新樣板工廠、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四大核心板塊,形成「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
有了強大的平台,實驗室迅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高端科研團隊前來合作。截至去年底,實驗室先後有4批共30個團隊落地合作,並已有18個科研項目在創新樣板工廠開展產研對接。
「其中,一個由北京大學、西安光機所等不同團隊,在實驗室組建了先進陶瓷與覆核材料研究院,開展了多個不同子方向的項目研究。比如透明陶瓷材料研究,可以解決LED燈致命的瓦數不夠問題,在大的場地照明、汽車前照燈遠距聚焦等方面,已有突破性進展。」王恩哥說。
該實驗室立足灣區,服務灣區,亦重視灣區內合作。依託實驗室,中科院物流研究所聯合清華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共建粵港澳交叉學科中心,搭建合作研究、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的世界級科創平台。
廣東院士聯合會會長、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廣東)劉人懷院士表示,大灣區受到國際的科技、人才等領域競爭壓力更大,更需要創新動力的驅動,更需要人才、科技的支撐。廣東院士聯合會將遵循「港澳所需、政企所需、灣區所向」 ,將院士的凝聚力、人才的號召力轉化為學術的引領力、產業的推動力。
鄭永年:灣區應建世界級科技平台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以《深度開放 建設大灣區世界科技大平台》為題作報告。他認為,技術進步的本質和核心是開放,資本和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鄭永年建議,中國與美國的競爭不是比誰更封閉,而是比誰更開放,只有在更開放的狀態下,生產要素、技術要素才能自由流入。同時,中國要下大力氣構建幾個大的經濟平台,如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並建設世界級科技大平台,吸引資本、技術、人才,並讓其嵌入當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