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王維擅構圖像 詩化眼前風光
前幾期和大家回顧了幾位唐朝著名的詩人,我們今天再來看看另一位出色的詩人——王維。王維,字摩詰,山東人。他是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他受母親的影響,對於佛學頗有心得,表字「摩詰」正是取自佛教的《維摩詰經》,同時他又有「詩佛」的稱號。王維為開元九年進士,官大樂丞,卻因為署中伶人舞黃獅子犯禁,受了牽連而謫為濟州司倉參軍,其後曾辭官隱居淇上、嵩山之地,後來又再出仕,官至右拾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脅迫他任官員,但他不從,於是移居於輞川別墅。後被安祿山軟禁在雒邑菩提寺。安史之亂後,唐肅宗任他為太子中允,加集賢殿學士,後轉給事中、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他晚年居輞川,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
營造空靈高遠意象
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可見王維的詩擅於建構圖像,能把眼前風光詩化,引人入勝。先看其詩《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首聯營造了空靈高遠的意象,「空」是全詩的詩眼,一場秋雨之後,秋意更濃了,也把這座山洗刷一新,讓人從字裏行間感受到秋天的氣息,也洗滌了塵俗煩囂。
頷聯寫了明月、山松、清泉、河石,山中之景甚多,王維取捨得宜,月色在松間穿梭,松下忽明忽暗,意境幽深;流水或繞石而行,或沒石而過,水聲恍在耳邊響起,淨化心靈,在空山之中更見清空。
頸聯則以動襯靜,竹木中傳來一陣陣洗衣女的嬉笑之聲,卻不嫌吵耳,為山中增添了活力,而漁船駛過泛起水面,卻不躁動,為山中增添了人氣,人事的描寫也體現了人間煙火,在空山之中不違和更是相融,一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活現在讀者眼前。
尾聯則寫了詩人的心理狀態,轉化《楚辭》「王孫不可留」之意,將自己想留在山中隱居,享受田園生活的心態顯露出來。我們彷彿看見王維在山中的角落隨意走動,或在松間、或在水邊、或在林中、或在石上,詩歌雖止,卻韻味悠長。
另外《鳥鳴澗》也頗具禪意:「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短短四句就勾勒無盡的意境。
全句不寫靜 卻被靜籠罩
桂花落地的聲音已是極細,本不可聽,但山中之人因心靜人閒,竟察覺桂花凋落,全句不寫「靜」,卻被「靜」所籠罩。次句點題,在那春日的夜裏,山中一片靜謐,顯出那「空」的意境。
「空」同樣是全詩的詩眼。那片月色映照在山中的某個角落,把那山中的鳥兒驚醒,引起一陣騷動,靜中有動,更回應了前句的「空」和「靜」。結句回應詩題,鳥兒或驚鳴或拍翼,在那春日流水聲的配合下,更突顯出山林的寂靜。
《唐詩箋註》:「閒事閒情,妙以閒人領此閒趣。」《詩法易簡錄》:「鳥鳴,動機也;澗,狹境也。而先著夜靜春山空;五字於其前,然後點出鳥鳴澗來,便覺有一種空曠寂靜景象,因鳥鳴而愈顯者,流露於筆墨之外。一片化機,非復人力可到。」兩者之評論可謂中肯矣。
王維還有不少好的作品,例如《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諸多作品反映了詩人的不同面向,大家興趣可再細味這位詩人的作品。
■心台 中學中文科教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