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秦王空言償趙城 相如巧智復取璧
讀歷史,不能死記硬背,而應該懂得將心比心,嘗試易地而處,時刻比較個人與歷史人物在待人處事上的異同,始能學會通情達理,鑒古通今。例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提到,秦國要求以十五座城交換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遂奮勇出使,並承諾會「完璧歸趙」。
結果,當相如抵達秦國後,秦王表現輕侮,似乎根本無意償城。這一刻,如果你是相如,你會如何應對呢?請先好好想一想,然後再看下去:
秦王坐章台①見相如,相如奉璧奏②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③,倚柱,怒髮上衝冠④,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彊⑤,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⑥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⑦,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⑧。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⑨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⑩;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11,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秦王在章台接見藺相如,又把璧玉傳給妃嬪及侍從,態度傲慢無禮。面對秦王,相如毫不畏懼,當他察覺秦王無意償城後,便以璧玉有瑕疪為由,趁機取回,並作勢要撞碎璧玉,藉以迫使秦王答應償城,表現出過人的機智與膽識。
如果你是秦王,你又會如何應對呢?且待下篇再續。
註釋
① 章台:秦宮內之台閣名,遊樂之所。秦王不於正殿接見使臣,正顯其輕蔑態度。
② 奏:進獻。《說文》:「奏,進也。」
③ 卻立:退後站着。卻,倒退。《廣韻》:「卻,退也。」
④ 怒髮上衝冠:形容人憤怒得頭髮直豎,好像衝起帽子般的暴怒樣子。上,動詞,豎立。冠,帽子。
⑤ 負其彊:負,倚仗。《說文》:「負,恃也。」彊,強。
⑥ 布衣:麻布粗衣,借代為平民百姓。
⑦ 逆彊秦之驩:不敢拂逆強秦的歡心,猶指不欲傷害兩國友好關係。逆,拂逆。驩,同「歡」。
⑧ 拜送書於庭:拜,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種跪拜禮節。送書,致送國書,以示嚴肅。庭,同「廷」,國君聽政的朝堂。此謂趙王以國家之禮節嚴肅看待獻璧一事。
⑨ 修敬:語本《論語.憲問》:「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劉寶楠《論語正義》曰:「修己者,自身也;以敬者,禮無不敬也。」此指趙王恭行兩國相交之禮,以示敬意也。
⑩ 倨:傲慢。《說文》:「倨,不遜也。」
11 必欲急臣:如果想逼迫臣。必,作連詞用,表示假設意義,可解作如果、假若。急,使動用法,指使人感到急,有逼迫、脅迫之意。
譯文
秦王坐在章台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將璧玉傳給妃嬪及侍臣觀看,左右侍臣都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無意償付趙國城邑,便走上前說:「璧玉上有些斑點,請讓我指示給大王看。」秦王把璧玉交給相如,相如於是手持璧玉,退後站立,背靠柱子,怒髮衝冠,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臣子商議,大家都說:『秦王貪婪,自恃強大,用空話來求取璧玉,用來抵償的城邑恐怕並不會得到。』議定不給予秦國璧玉。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會互相欺騙,何況是大國呢!況且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而傷害強秦與我國的友好關係,並不可取。於是趙王齋戒了五日,派我捧着璧玉,在朝廷上行叩拜大禮,並送出國書。為何如此呢?是為了尊重大國的威嚴而表示敬意啊!現在我來到(貴國),大王只在一般的樓台接見我,禮節甚為傲慢;拿到璧玉,就傳給妃嬪看,藉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沒有誠意償付趙王城邑,所以便拿回璧玉。大王如果想逼迫我,我的頭顱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