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射浴血軍魂的「毛瑟」槍

■作為資深軍迷和貴陽日報傳媒集團原主任記者,余岸木以志願者身份全程參與了這12支老槍的徵集工作,講起這12支老槍及其相關史實,如數家珍。
■作為資深軍迷和貴陽日報傳媒集團原主任記者,余岸木以志願者身份全程參與了這12支老槍的徵集工作,講起這12支老槍及其相關史實,如數家珍。

  12支老槍還原微觀戰史(下)

  來自德國、美國、日本和西班牙4國共12支老舊軍(警)用制式原型手槍經過徵集匯集一處,現珍藏於貴州省博物館,在完善資料和展示方式方法的前提下,貴州省博物館將擇機面向公眾開放,旨在以特殊藏品的方式,還原這批老槍背後的微觀戰史。這12支世界原型名槍中,「毛瑟」槍共有三支,同一型號的有兩支,另一種型號的有一支,佐證了「毛瑟」槍於二戰時期在中國向德引進武器中的「明星」地位,而同時入藏的兩支日本「南部」式手槍,又被專家判斷為「難得,都是少見的品種」,不僅其作為藏品的價值不言而喻,同時亦是日軍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鐵證。而「駁殼槍」作為還原戰史的線索,更是映射出了中國軍人在戰爭中浴血奮戰,為保衛國家馬革裹尸的英勇身影。■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亞明

  遠至清末革命黨各次起義、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再到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幾乎每一個戰場,都能看到雙方大量裝備使用「毛瑟」原型手槍或仿製槍。

  世界名槍與中國名人

  作為資深軍迷和《貴陽日報》傳媒集團原主任記者,余岸木以貴州省博物館志願者身份受邀全程參與了12支老舊手槍的徵集工作,見證了老槍從武器到藏品的全過程,以「毛瑟」手槍這一線索,余岸木發現,在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特殊歷史節點的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中,打響「中國革命第一槍」的,就是朱德使用的德制M1896式警用「毛瑟」手槍。朱德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教導團團長,南昌市警察局局長。起義時,任起義軍第9軍副軍長、軍長。正是拿這支手槍,朱德與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創建了人民軍隊。之後,這支手槍一直陪伴朱德轉戰南北。1958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籌建時,朱德將該槍正式移交軍博。如今,這支由朱德在彈匣一側刻有「南昌暴動紀念 朱德自用」字樣的M1896式警用「毛瑟」手槍,依然是軍博的鎮館之寶。

  經多位專家從多個角度、層面比對分析,余岸木全程參與徵集的這12支手槍均為原型槍,分別來自德國、美國、日本和西班牙。德制槍型除「毛瑟」外,尚有余戈辨認出的「魯格」(又寫作「盧格」)炮兵型手槍,美國的「勃朗寧」手槍、日本的「南部」十四式手槍和西班牙的「無敵」式自動手槍,「幾乎全是歷史上的名槍,有的槍型經歷過一戰和二戰硝煙,跨越百年時空。」余岸木說。

  儘管這一批老槍更早的主人至今成謎,但是,同樣使用這批老槍的中國名人,卻並不鮮見。在採寫早前舉辦的「名人名槍——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藏槍械珍品特展」時,余岸木發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中,與這些名槍結緣的,至少還包括周恩來、劉少奇、賀龍、彭德懷這樣一長串熠熠生輝的名字。其中,周恩來長期使用西班牙制SF牌轉輪手槍,賀龍使用美國柯爾特公司1926年生產的轉輪手槍,劉少奇則使用FN「勃朗寧」1906式手槍,彭德懷使用「勃朗寧」M1935式大威力手槍等等。

  余岸木注意到,前述開國元勳所使用的手槍,雖然不是眼前的這12支老槍中的任何一支,但卻是這批的「同門兄弟」,確定無疑。他同時頓悟,即便最終不能確定這批老槍最早的使用者,其實也不妨礙根據諸如《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等史籍,還原出這批老槍最早使用者的「群像」。

  10年前,也就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年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遠征軍滇西抗戰史專家余戈所著的《1944:松山戰役筆記》一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余岸木在貴陽的書店購得該書,細讀之餘,在未與余戈謀面的情況下,余岸木就在其供職的《貴陽日報》撰文評鑒《研究戰爭史的佳作——讀〈1944:松山戰役筆記〉》。主因則是作為資深軍迷和主任記者,余岸木注意到了余戈對戰史側重於「微觀」、實證的研究特色或方向。

  同樣「微觀」的二余神交

  余岸木了解到,那時,余戈的軍旅生涯25年。20年前,他業餘時間從研究抗戰文物繼而潛心研究抗戰史,並偏愛從技術、戰術、軍人生存方式等特殊視角,研究和寫作「微觀戰史」。這一認知,就直接來自這本堪稱「微觀戰史」寫作典範文本的《1944:松山戰役筆記》。

  余岸木發現,為了從「藏品」到「藏識」,余戈曾實地踏訪平型關、黃土嶺、東團堡、台兒莊、崑崙關、淞滬、衡陽、長沙和滇西的松山、龍陵與騰沖等眾多抗戰遺址遺存。在松山,他花了4年多時間,尋訪健在的抗戰老兵,盡力尋找能夠佐證這場戰爭的相關史料,終於成就兼具史料價值、研究價值和文學價值的日記體「微觀戰史」——《1944:松山戰役筆記》。

  作為貴州省博物館的志願者,余岸木受邀全程參與這12支老舊手槍的徵集工作,也見證了這批老槍從武器到藏品的全過程。從「微觀」的角度,余岸木的第一反應,就是把這批老槍照片,用微信發送給余戈,請其幫助辨認。

  這次,有了余戈對這批老槍的看法,余岸木進一步在史料上追尋這批老槍的「中國路線圖」。結果發現,在當年余戈踏訪的這些抗戰遺址遺存中,「毛瑟」槍或曰「駁殼槍」,無論是原型槍還是仿製槍,其影子幾乎無處不在。而配備了「駁殼槍」的「草鞋兵」貴州籍官兵,也在松山仰攻的慘烈廝殺中,以大約6比1的傷亡代價,最終讓盤踞頑抗的日軍在坐「土飛機」中覆亡。

  「明星」槍與歷史罪證

  在新中國生長的一代又一代兒童與少年,其關於戰爭的認知中,可能不一定知道「毛瑟」這一手槍品牌,但不知道「駁殼槍」或「大肚匣子」者,遠者等於不知道李向陽,近者則等於不知道李雲龍——而這幾乎都是不可能的事。

  事實上,在世界上一些國家早期使用的軍用手槍中,較為成功且知名度較大的,當屬「毛瑟」手槍。最早的「毛瑟」手槍,是由在德國毛瑟兵工廠工作的費德勒三兄弟設計的。1896年,這種式樣新穎、性能優良的手槍,以該兵工廠廠主彼得.保羅.毛瑟的名義申請了專利,並開始量產。

  「毛瑟」手槍裝有專門的握把,且木製槍盒可連接於握把上,兼作槍托使用,有效射程可達六七十米,以威力大火力強而著稱於世,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實用的軍用自動手槍。其中,1932年式的「毛瑟」手槍,是世界上第一種裝備部隊後廣泛使用的衝鋒手槍。

  這次貴州省博物館入藏的這12支世界原型名槍中,「毛瑟」槍共有三支,同一型號的有兩支,另一種型號的有一支,再次佐證其在中國向德引進武器中的「明星」地位。而同時入藏的兩支日本「南部」式手槍,因其在中國現有發現中不多,又被余戈判斷為「難得,都是少見的品種」,其作為藏品的價值不言而喻。

  不過,這兩支日本「南部」式手槍,更是日軍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鐵證。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口徑為7.65毫米,由日本槍械工程師南部麒次郎設計。1934年於南部銃製造所開始生產,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批量生產的一種半自動手槍,有效射程50米。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後,該型手槍在日軍中曾大量使用;另一種是「南部」九四式手槍,採用塑料材質握把,比較袖珍。據了解,當時主要裝備日本空軍飛行員和坦克部隊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