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郭瀚林)「要讓航天技術服務更多的行業,必須把價格降下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副院長師鵬教授談到,衛星由研發到發射的成本非常昂貴,如美國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造價超過100億美元,使用壽命卻只有10年至20年。他用汽車保養作比喻:「家裏買了輛新車,難道就僅因為汽油用完了或者輪胎磨損就報廢?目前,包括歐洲、美國和中國都在關注飛行器的在軌維護,包括燃料加注等方面,為航天器延壽。」
冀太空建「4S店」維修保養
2023年到2024年,美國有商業航天公司完成兩次在軌燃料加注。「我們希望能在太空中給衛星、航天設施建立起一個『4S店』,通過機器人平台等方式開展在軌維修,盡量把一些高價值的太空基礎設施維護好,令可用的時間更長。世界各主要航天國家都在進行相關技術的研發工作,我相信在軌維護與服務技術在未來幾年一定可以取得新的突破。」
中國可回收火箭技術漸成形
運載火箭可重複使用技術,是當前航天工程領域的熱點。師鵬表示,SpaceX的可重複使用技術改變運載火箭的成本結構,為其他航天企業提供借鑒。在中國,預計未來6個月至8個月,可回收火箭技術就將迎來關鍵節點——藍箭航天和深藍航天計劃在明年第一季前進行可回收液體火箭的發射與回收測試,若取得成功,將成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里程碑事件。「到明年,中國年運載火箭發射次數有望超過100次。就像今天從香港坐飛機去北京一樣,未來人們很可能每周都有機會坐中國火箭遨遊太空。」
「全球太空活動正進入一個以低成本、高效率和高自主性為核心的新時期。」師鵬指出,中國一方面在關鍵領域積極創新,另一方面更致力於通過實質性的開放共享,將自身的產能、技術與發展經驗轉化為全球公共產品,為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可持續的太空未來貢獻中國方案。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