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你認為香港如何善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同時扮演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雙重角色,以促進自身經濟發展之餘,同時服務國家所需?
1號候選人鄧家彪: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確立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九龍東區完全有條件助力香港鞏固當中兩個中心定位,一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因為九龍東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多華僑居住的優勢;加上當區具創科企業基礎,聚集眾多創業家、企業家,不少企業從傳統工業成功轉型為新一代進軍國際的大企業,有能力承接「創科中心」定位。
2號候選人張培剛: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服務國家所需方面,人工智能、創新科技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除了是香港整體重要方向,也是九龍東可以擔當的關鍵角色。其中東九文化中心作為本港藝術的科技旗艦平台,為推動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提供優質場地,助力香港打造國際水平的藝術科技生態,同時為國家探索文化和科技創新領域,致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文化科技產業。
3號候選人顏汶羽:香港獨特之處在於擁有「一國兩制 + 熟悉國情」雙重優勢,不論是教育環境、金融業務還是專業服務領域都與國際接軌。我提議通過職業資歷互認打破兩地人才流動壁壘,並同時幫助香港和內地的專才、優才通過香港這個「跳板」走向國際。我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聯盟,亦與大學機構、企業等探討將香港的優勢教育培訓體制和課程帶入內地,同時助力香港與內地專才走出國際。
4號候選人陳進雄:香港的「一國兩制」獨特優勢包括法治、資金自由出入,以及文化和教育,但法治和金融系統很難複製,其他地方不容易取代香港,香港可連接祖國機遇,以及面對世界機遇,所以國家與香港可以築起橋樑,將中國和西方連接起來。香港實行的普通法,能讓我們與國際接軌,在法律仲裁等領域順利開展國際合作。
5號候選人梁思韻:香港的教育系統絕不能複製,正是因為我們擁有祖國這一優勢。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核心優勢在於內聯外通,在內聯方面可以與內地多個省份無縫連結,外通則有國際平台,我建議打造本地「文化產業圈」,亦希望有相關政策扶持,以及建議將郵輪碼頭遊客帶到九龍東海濱,從而帶動區內消費,亦可帶動產業升級轉型。
Q2:文化藝術產業是香港的新興發展方向,你認為特區政府應如何推動該產業發展,使其成為經濟新動力,並豐富市民文化生活?
1號候選人鄧家彪:九龍東具備發展文創產業的最佳條件,因為有啟德體育園、東九文化中心和商貿區,提供大量多元化商業空間。我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60%的辦公室面積不足1,000平方尺,三成以下的企業每月租金不足一萬元,這些其實都是優質土壤,有助培養香港發展文藝產業。
2號候選人張培剛:文化藝術產業不單是香港新興經濟動力,也是國家給予香港的重要定位。九龍東在推動中外文化藝術產業這一方面也擔當重要角色,但仍存在多個問題,例如觀塘有超過100間廟宇,融合東方宗教和中華文化精髓,未來可進一步打造具香港特色的廟宇文化品牌,通過文化導覽和節慶活動,讓市民感受傳統文化氛圍,並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豐富底蘊。
3號候選人顏汶羽:要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離不開三項東西,包括場地、人才和觀眾,但場地往往只有尖沙咀文化中心、西九文化區和啟德體育園,而且海外和內地人才來港不容易,例如文化藝術專才無法透過高才通計劃來港。所幸民建聯爭取30多年的東九文化中心已經落成,希望這能成為一個新的起點,帶動香港文化產業再度出發,解決「租場貴」、「人才難引入」問題。
4號候選人陳進雄:我在2021年立法會選舉時曾提議數碼文化娛樂產業,希望香港能夠朝這個方向發展。事實上以香港現有的網絡資源,加上擁有眾多優秀人才,非常適合發展文化產業,回顧附近國家例如韓國,當地政府設有專門部門,負責文化產業的相關推動。「我們可以發揮獨特優勢,將香港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融合,講好香港故事與中國故事。」
5號候選人梁思韻:九龍東特別之處在於核心商業區(CBD),我其中一個政策倡議是打造文化產業圈,並非指工廈內零散的小手工業者各自經營,而是需要構建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這樣才能有效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也讓眾多年輕人實現創業夢想。事實上,香港一直以來就有許多優秀的文創公司,至今仍有不少業者亟待政策支持,唯有如此,相關產業才能升級轉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