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十五五新藍圖】灣區有望成世界最大區域經濟中心

2025-11-02 04:32:28 要聞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鄭永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完全有信心在「十五五」期間打造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經濟中心。圖為香港大學青年科創學院。 資料圖片
●大灣區供應鏈、產業鏈非常完善。圖為東莞港企成興塑膠製品自動化生產線。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昌鴻 攝

鄭永年:「十五五」期間運用改革開放創新三法寶釋放潛力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為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擘畫承先啟後的關鍵路徑。對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認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當前全球正處於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浪潮之中,重點區域增長極引領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粵港澳大灣區在產學研一體化和金融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明顯,完全有信心在「十五五」期間打造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經濟中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

回望「十四五」,中國經歷了深刻變化,國際環境也風雲變幻、區域衝突頻發,鄭永年指出,中國能夠在如此複雜的形勢下保持穩健前行、持續發展,實屬不易,這一過程也鍛造了中國經濟的韌性,經濟結構在優化,社會治理在提升,體制機制在改革。國家之間的競爭,不是誰打敗誰,而是比綜合國力,比經濟韌性。「十四五」的深度調整,為「十五五」的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可以說,正因為「十四五」做到了「行穩」,我們才有底氣在「十五五」實現「致遠」。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仍是基本立足點

展望下一步,「十五五」應該如何「致遠」?鄭永年認為,首先,中國這條大船本身要堅固—也就是國家的制度韌性、經濟基礎、社會結構要扎實。下一步,兩個判斷非常重要—一個是對國際形勢的判斷,一個是對國內主要矛盾的判斷—要先看清世界走向,再明確發展重心。

四中全會繼續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確定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並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明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鄭永年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可以說,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仍是「十五五」時期我國制定各項政策的基本立足點。過去幾年,國際社會出現了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等現象,增加了國際環境變化帶來的壓力。而國內也面臨一些內部改革發展的難題。

他強調,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無論是國際環境變化帶來的壓力,還是國內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要解決方方面面的問題,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而且很多問題其實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會隨着發展而逐漸被解決。

加大科技投入 實現更大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四中全會提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之一是「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鄭永年指出,在外部發展形勢日趨複雜多變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大科技投入和研發。「十四五」期間,我國在科技領域實現了很多突破,這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信心,「十五五」這五年至關重要,需要在科技領域實現更大突破。

深港打造中企「出海」第一站

鄭永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地區以及京津冀,無疑都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尤其是長三角和大灣區這兩個外向型經濟區域,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比世界上四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經是第一梯隊,但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如果粵港澳大灣區能真正融合發展,不僅可以成為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中心跟科創中心。」

鄭永年的研究團隊提出科技進步的「三駕馬車」即基礎科研、應用技術、金融支持。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香港的世界名校與內地九個城市的高校共同構成了龐大的科研體系,應用技術轉化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同時還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支撐,這樣的組合條件,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找到。尤其是大灣區供應鏈、產業鏈非常完善,之前有聲音認為這些供應鏈產業鏈會流到東南亞,因為地緣政治的變化,但事實上,走出去的多是低端環節,高端的依然留在這裏,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很難取代的。

關鍵在於,如何真正將各類要素融合起來,實現協同發展,其中深港之間的協同尤為重要。鄭永年指出,能否將深圳、香港打造為中國企業「出海」的第一站,充分發揮香港在國際金融服務方面的優勢,是一個重要課題。總的來說,大灣區的潛力非常大,關鍵是如何通過改革、開放、創新這「三大法寶」,真正把這些潛力釋放出來。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