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北京作為近千年帝都,也難與「九省通衢」武漢相抗衡,更遑論與誕生過如王安石、曾鞏、晏殊、晏幾道、陸九淵、湯顯祖等歷史名人的撫州(滸灣為撫州市金溪縣下轄鎮)一較高低,藏在福建深山鄉野的連城四堡,能成為中國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並保留至今,實在令外界費解。
四堡的崛起,始於技藝的引入與地理的優勢。據考,當地雕版印刷由周學勝從武漢漢口引入,南宋發軔後,依託四縣交界的「橋頭堡」位置,既避開官方管控,又便於書籍外運;加之當地樟木、梨木、鐵鼠木等硬木充足,材質防蟲蛀、易雕刻,為雕版提供了優質原料。產業模式上,四堡以「前坊後宅」的家庭作坊為主,印刷與居住一體,清代鼎盛時堂號達300餘家,75%居民參與其中,形成從寫樣、雕刻到印刷、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年刻書量上萬部。
就如中國四堡雕版印刷展覽館工作人員介紹,四堡雕版印刷的興旺,更關鍵的是其精準的市場定位。不同於官方刊刻的高端典籍,四堡主打私刻,低價普及《三字經》等啟蒙讀物;還因地處偏僻,「天高皇帝遠」,成了刊印《金瓶梅》等禁書的基地,覆蓋大眾需求;書籍更沿汀江遠銷13省及東南亞,有「行銷全國,壟斷江南」之稱。同時,四堡匠人早有版權意識,「本齋藏版,翻刻必究」的雕版與正月公示印書計劃、租版合作的制度,維繫了行業秩序,避免惡意競爭。
只可惜,過去大量雕版曾因故被焚,如今展館300餘塊古雕版皆從民間徵集。或有古雕版散落民間,但已難尋。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