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你埋在哪裏,我都要祭奠你,讓你的靈魂找到慰藉……讓活着的人永遠銘記,永遠銘記……」歷史遠去,英魂永存。無論時代變遷,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曾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永遠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早前,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出資支持,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舉辦了《勿忘國恥、銘記英烈——弘揚抗戰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題教育講座。是次講座由林真如研究助理教授主持,香港黃埔軍校後代親友聯誼會會長林際平、秘書長等嘉賓列席。
主講人王偉是著名抗日英烈楊傑之孫,自退休後,王偉帶領「銘記」項目團隊持續收集整理抗戰陣亡將士名錄32.15萬條、編輯《抗戰陣亡將士名錄》23冊、編輯單姓氏《抗戰陣亡將士名錄》85冊。在整理工作持續進行的4年多時間內,王偉還奔赴四方將抗戰公益講座開遍了祖國大地。此次香港行,正是王偉主講的抗戰主題系列講座的第222場,也是王偉在中國內地以外進行的首次講座。
正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能夠和香港的學生們面對面交流,並讓更多人知道真實的抗戰歷史、了解收集抗戰陣亡將士名錄的公益行動,王偉認為意義非凡。「現在雖然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我們離真實的歷史卻好像越來越遠。」王偉指出,在娛樂化快餐化的社會文化主導下,年輕一代對於抗戰歷史的了解有減弱的趨勢,如何結合新時代的實際情況讓更多年輕人走近歷史、銘記歷史是重大的責任。
在本次講座中,王偉不僅從史料出發就抗戰歷史進行了詳細解讀,還帶領在場學子從宏大視角中逐步走近一個個具體的抗戰陣亡將士。講座過半時,王偉更邀請現場學生上台手捧《抗戰陣亡將士名錄》將其中一個個具體的名字、簡介讀出,「這是一個重要的儀式,能夠讓學生們更真切地感受到歷史的分量。」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本科二年級的呂婉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上台朗讀《抗戰陣亡將士名錄》的這種形式讓她第一次體會到曾經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戰烈士們,都是如此具體的人。「之前了解到的都是很籠統的介紹,看到這麼具體的名錄還是第一次。」她說。
銘記歷史弘揚抗戰精神
各種新技術快速迭代的當下,人們對於知識和文化的獲取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曾經只能單靠讀書、聽廣播和看電視獲得新知的時代一去不返,多媒體的選擇之外,年輕一代還格外重視文化體驗中的創意和互動感。抗戰英烈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何藉助科技手段讓更多的人「看見」並且「銘記」,用更鮮活的方式「講好抗戰故事」也是王偉和「銘記」團隊一直在深挖和探索的方向。
從2017年7月啟動建設,到歷時一年上線,如今「銘記網」的成長發展,已經走過七年歷程。「銘記網」的技術負責人介紹說,從第一階段的產品策劃到前後端開發,再到逐步測試各功能,最終完成上線,這其中的每一步都十分不易。如今的「銘記網」不僅統計了抗戰英烈的各項基本信息,還以時間線的方式標記了抗戰歷史故事發生的重要節點。在網站首頁,訪客還可以以「擦亮墓碑」的方式看到陣亡將士的具體信息。
從有這樣的想法到真正實現,唯有王偉和「銘記」項目團隊才知道箇中不易,「功能的實現背後其實是涉及到對無數條數據的處理,我們使用了大數據技術進行抓取和採集,再重新進行構建一個個系統,完成數據的轉化。」而這一切不懈的嘗試,也逐步讓人們看到了「讓科技助力歷史文化留存」的價值所在。
「我們要銘記歷史,弘揚抗戰精神,珍愛和平、共謀發展,團結一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繼續努力奮鬥。」在接受採訪時,王偉介紹道,四年來「銘記」項目團隊通過開發網頁、小程式等技術手段探索提升社會各界對於抗戰歷史、抗戰英烈的認知和了解,也唯有在與時俱進的探索和實踐之下,才能讓英雄真正留在國人心中、閃耀在時代脈搏之上。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