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木
無錫的文化名人,遠不止於一眾東林學子。翻開史書,被尊為「中國書畫之祖」的東晉畫家顧愷之,有「千古奇人」之稱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與黃公望等並稱「元四大家」的畫家兼詩人倪瓚,清末數學家華蘅芳,現代畫家徐悲鴻,民間音樂家阿炳,學者及教育家錢穆、顧毓琇等,都出自無錫。而且,其他領域也是人才輩出。如春秋戰國時期外交家季札、政治家伍子胥,宋代抗金名臣李綱,近現代實業家榮德生、榮毅仁父子,這些閃耀在中華文明星空中的天縱之才,都是無錫人。
無錫不產錫,錫山卻很有名。錫山聞名,得益於山巔上的標誌性建築——龍光塔。龍光塔亦名文峰塔,被視為「無錫文風的象徵」。錫山最早有石塔記載,可追溯至明朝初年,但具體形態已不可考。據《無錫縣志》記載,明正德年間,禮部大臣顧鼎臣(無錫籍)遊覽錫惠名勝時,認為錫山如一條巨龍,但龍頭無角,美中不足,遂提議在山頂建塔,以鎮風水、振文風。明萬曆二年(1574年),龍光塔落成,無錫學子孫繼皋當年即中狀元。
400餘年來,龍光塔歷經多次修葺。最近一次重修,由榮氏後人榮智健捐資,2018年開工,2019年完成。修繕一新的龍光塔,保留明式磚塔風格,七層八角樓閣式結構,每層自下至上漸收。塔高30餘米,塔身為梵紅色,塔頂有銅葫蘆,上刻銘文。塔內設螺旋形樓梯,各層設拱形門洞供遊人進入平台眺望。神來之筆的龍光塔,讓整個錫山形成龍脊格局。塔立山巔,人站塔上,無錫城諸般美景盡收眼底。遠處是波光粼粼的太湖,近處則是起伏綿延的錫山公園,亭台錯落,綠樹成蔭。每當旭日東昇或夕陽西下,霞暉讓龍光塔披上一層金色外衣,莫名增添幾分神秘與莊嚴。塔下的龍光寺,顯得格外寧靜祥和。
在龍光塔的庇佑下,無錫文風大盛。繼孫繼皋之後,又有無錫子弟鄒忠倚(順治年)、王雲錦(康熙年)、顧皋(嘉慶年)被欽點狀元。明清兩代是無錫科舉的盛世,進士及第者多達464人,佔兩朝進士總數的8.6%。近代以來,無錫仍然風頭不減,各領域大師不斷湧現。著名的錫籍經濟學家群體,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貢獻卓著,成為學界一道獨特風景。無錫市宜興縣號稱「全國最牛教育人才縣」,孕育了32位院士,約10,000名教授,近100名大學校長。尤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解放初期大陸和台灣各有一所北京大學,校長都是宜興人。
無錫重文,卻不輕商。無錫的商名雖不及文名來得久遠,但也有數百年歷史了。特別是近代民族工商業的輝煌成就,為無錫贏得了「百年工商城」的美譽。由於上海名氣大,以前誤以為無錫等蘇南城市是改革開放以後依靠上海的帶動才逐漸繁榮起來的。其實不然,早在20世紀初葉,無錫的工商業就已具備相當規模了,並引領風氣之先,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2024年5月,江蘇省公布了10條第一批文物主題遊徑。其中,由無錫市牽頭、常州市參與打造的「百年工商」主題遊徑,將21處(無錫14處,常州7處)故居、老廠房、辦公樓、倉庫、碼頭等文物資源串珠成鏈,集中展示近代以來工商業發展歷程。通過這條主題遊徑,我們可以清晰地把握到無錫商脈的強勁搏動。
無錫地理條件優越,北靠長江,南臨太湖,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水陸交通歷來發達。1906年滬寧鐵路全線開通,無錫到上海可以朝發夕至,人員往來、物資運輸更加便利,信息非常靈通。在早期發展中,無錫與上海之間的經濟聯繫並不是單向的,不少無錫實業家到上海投資,興辦工廠和商號。同時,大量無錫人前往上海「學生意」,學得一技之長後,或留在上海打拚,或返回無錫創業。當年以創辦實業而享有盛名的無錫實業家,幾乎都有在上海打工開店的經歷。無錫一度被稱作「小上海」,這固然是對無錫工商業發達和市井繁榮的形象化描述,也反映了兩座城市之間的特殊關係。據統計,民國時期上海有一定影響力的實業家近800人,竟有137人來自無錫。
從明末清初以燒窯為代表的陶瓷貿易,到乾隆道光年間發達的米碼頭、布碼頭,從洋務運動催生的麵粉業、棉紡業、蠶絲業以及伴隨而來的典當金融業,到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無錫人始終是民族工商業發展大潮的弄潮兒。近代以來,以榮、唐、楊、周、薛、陳等家族企業為代表的一批民族工商企業崛起,不但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在中國民族經濟發展史上亦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我在香港工作期間,曾與榮氏後人榮智健、唐氏後人唐英年打過交道。此次到訪無錫,知道了這座城市與他們的商脈淵源,竟生出幾分故地重遊的親切來。而在得悉幾組與無錫相關的經濟數據之後,更是忍不住感嘆「想不到」「真想不到」,對它的「低調奢華」充滿敬意。
——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無錫工商業產值佔全國總產值的14%-22%,僅次於上海和廣州,穩居全國第三位。
——新中國建立初期,無錫地方生產總值以市為統計單位排名全國第五。
——從2020年開始,無錫市人均GDP已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截至2025年4月,無錫市下轄江陰縣的上市公司總數已達63家 ,其中A股上市公司25家、創業板9家、北交所1家,縣域佔比為全國之最。
自古以來,諸侯爭霸無非二途:一為兵戰,一為商戰。那麼,文化又在其中發揮着怎樣的作用呢?或許可以從無錫「有錫兵,無錫寧」,一「無」生百「有」的發展軌跡中,獲得一些啟示。宜興作為院士第一縣,江陰作為上市公司第一縣,都出在無錫,頗耐人尋味,不禁想到徽州西遞古村那副著名楹聯:
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
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