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多元文化社會,吸引來自不同地區的非華裔人士定居,他們的後裔不少在港土生土長,能操流利粵語和懂中文書寫,與本地華裔居民無異。他們雖以香港為家,惟以往北上交流的簽註手續繁複,對內地現今發展或欠缺了解。中央政府向非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港澳通行證(非中國籍),不但讓非華籍港人有機會了解中華文化,亦加深他們對香港以至內地的歸屬感,有利日後積極參與香港和內地的交流及融合發展。
據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資料,不計外籍家庭傭工人數,香港2021年共有30.1萬餘名少數族裔人士居住,當中31.3%在香港土生土長;其中,年輕群組比例最高,60,095名14歲或以下少數族裔居民中,有75%即45,267人在港出生,34,321名15歲至24歲少數族裔居民當中,53%在香港出生。
特區政府一直大力構建和諧共融社會,包括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讓少數族裔居民融入社會。這些少數族裔年輕人亦是香港社會的未來棟樑,能通過自身努力在不同領域貢獻社會,香港的非華籍永久性居民獲發通行證後,日後方便到訪內地,有更多機會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和現況。期望這次交流團只是開始,日後香港有更多非華籍學子到內地交流,抓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