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屋邨街市管理商不單營運鮮肉零售店舖,也參與香港活豬供應鏈,從拍賣到屠宰高度參與。有業內人士透露,街市零售新鮮豬肉是活豬供應鏈最下游,其上游是屠宰批發,「愈多自己陣營的豬肉買手,愈能左右批發價,中小型肉檔則難以跟超市、連鎖肉檔集團抗衡。」
香港活豬市場入口有五豐行、廣南行和香港農業專區三家,但競投、屠宰及批發過程,大財團仍佔主導地位。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介紹,香港生豬經由公開競投、以價高者得原則決定「豬落誰家」,簡單而言就肉販委派買手在拍賣會中,叫價投得心儀的生豬,「中小型肉檔需要的貨量少,可能幾個肉檔夾份請一個買手競投,但超市、大型豬肉零售集團就不同,他們需求量大,可能請好多買手參與競投,人多勢眾下,就主導整個競投的節奏和形勢。」
據另一名資深業內人士透露,每日屠房參與競投的買手有約50人,除了兩大超市的買手,還有領展街市多個管理商本身都有做鮮肉生意。他們派出的買手人數也較多,大約三分之二的買手都來自超市、街市管理商或相關利益集團。
趁競投抬價 逼小攤販硬食
有業內人士指出,活豬競投過程不少豬肉買手集體行動,就像專業炒家控制股市一樣。在供港豬數量緊張時,他們集體抬高價格,以增加中小型肉販的經營壓力,「大財團有自己車隊,又大量入貨,能攤薄運輸、人工等成本,就算『頂爛市』以具競爭力的肉價發售,仍有薄利;相反,中小型肉檔因為大財團把競投價推高,又無自己車隊、運輸成本高企,唯有以較高零售價出售鮮豬,在市場上無得爭。」
當活豬供應充裕時,買手們低價競投一部分生豬,待需求較少的中小型肉檔都競投完畢後,生豬出現「假滯銷」,買手們便賤價「執平貨」,大型肉檔集團以更低的零售價吸引消費者,陰乾中小型肉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