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美在位於北京牛街的自家菜店賣菜。 香港文匯報 記者馬曉芳 攝
◆閆美在整理菜檔。 香港文匯報記者馬曉芳 攝

個體戶走出低谷 重迎客收入顯增

持續三年的世紀疫情,對在一線城市討生活的個體戶而言是難熬的。一邊是因疫情防控導致的客戶量急劇的下降,一邊是固定卻逐漸失衡的生活開支。一面是賴以為生的攤檔,一面又是在手機那頭觸不可及的家鄉。如今內地封控政策全面優化調整,曾經無所適從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收入亦較疫下顯著增加,這令他們再次看到了希望。他們更堅信,再過一兩年,他們便會滿血復活……◆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曉芳、倪夢璟 北京、上海連線報道

北京三九天(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一般為一年中最冷的時段)凌晨四點寒風刺骨,新發地菜商閆美已裝好車準備送貨。望着剛剛放寒假來投奔她,正在車後座熟睡的二兒子,閆美說不出來是心酸還是寬慰,「我們跟孩子三年沒見面了,這次來了一看都比他爸高了。」閆美忍不住掉眼淚了:「怎麼一晃孩子都這麼大了?我三年一天都沒陪過他啊!」

虧本守菜檔終等轉機到

寒冬的氣息在車內凜冽,閆美開着暖風但冷空氣仍然從車窗縫隙強擠進來。「這兩年買了貨車好多了,以前一年四季都是騎三輪板車送貨,手、臉、腳到冬天都凍爛了,又疼又癢。」

1979年出生的閆美愛美愛笑。2000年她跟着老公從河南周口老家來到北京新發地賣菜,「一晃23年了,真快。」閆美說,疫情之前生意還是不錯的,一年能賺十幾萬元人民幣,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她家的生活節奏和預期,「市場裏沒了顧客,還動不動就要停業,三年來一年比一年慘。2022年我算着賬是賠錢的,沒有辦法也只能咬牙撐着,就盼着有朝一日恢復正常。」

閆美在北京新發地和牛街各有一個攤位,僅攤位費一年就得小十萬,「疫情來了賣不出去貨,但是攤位費一分錢不少。之前新發地疫情爆發那段時間市場一直不能開門,我急得直上火。」市場裏很多檔主都堅持不下去回老家了,但是閆美一直沒捨得放手,「一家老小指着這個吃飯呢,真的撤攤不幹了,咱也沒有其他賺錢的本事呀?」說到這裏閆美有些慶幸,因為她的堅持,讓她最終迎來了轉機,因為如果離開再回來,等於一切要從頭再來。

為省錢暫放棄回家過年

春節前夕有很多老客戶從網上下單訂購水果禮盒。時間緊訂單多,為了保證配送,閆美和丈夫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她捨不得僱人,「人工費太貴了。」雖然現在市場的客流量仍不及疫情前的一半,但畢竟在逐漸向好恢復。閆美預計今年會一點點變好甚至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

本來今年疫情放開,閆美和老公打算回家過年,但是兩人一合計回家成本,就決定不回家了,「五年不回家,要是回去不得各個親戚都走一遍,迎來送往的萬八千就沒有了。明年我二兒子就要考大學了,還是把回家這個錢省給他做學費吧。」

採訪最後,閆美說其實心裏特別想回家過年,可現實不允許,「等明年,明年一定回家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