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的硬核科技表現獲高度讚賞。

據中新社電 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以「硬核」的科幻表達、奇偉的宇宙想像、動人的人類命運故事,在中國引發觀劇熱潮及全網熱議,大家會問《流浪地球2》何以獲得青睞?「風起雲湧」的中國科幻電影又將行至何方?中國電影業內人士將《流浪地球2》視作中國科幻電影在新時代的又一次「破壁」。影片中「硬核」的科幻表達、中國式方案的「溫情」成為多方評論的焦點。

達到科技工業和藝術水準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李建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流浪地球2》的硬核科技表現非常令人感奮,絢爛瑰麗的視覺質感和奇崛的宇宙想像空間令人嘆為觀止。在科技表達水準上,代表了中國科技電影的最高水平,也標示着中國電影工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連我在北美的朋友們也稱道,《流浪地球2》所達到的科技工業和藝術水準,已經可以與漫威、DC媲美了。」李建強說。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大開大闔」的高科技場景中,還蘊含着小人物的家國情懷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寄寓了創作者深沉的思想情感和積極的人生價值理想。「影像畫面和情感飽滿度結合在一起,達到了人類生存哲學思辨的高度,不僅產生巨大的藝術矢量,也使作品本體得到強有力的情懷和邏輯支撐。」李建強說。

「《流浪地球2》在吸收世界科幻電影營養的開放性中,進一步詮釋和深耕了主題,所謂『中國式方案』。」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程波認為,科幻何以能夠硬核,影片的人物和故事首先要立得住;其次,視聽真實感與奇觀性要足夠,如果能利用新技術、新平台則更好;再者,能否從「幻想」向「思想」躍升,將意識形態和哲學層面的探討寄寓在視聽和故事之中,啟發追問和反省。

要針對世界性的文化熱點

1980年上映的國產科幻片《珊瑚島上的死光》,講述中國科學家利用激光武器捍衛人類和平的故事,推開了新時期中國電影探索科幻類型片的大門。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因受到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制約,國產科幻電影只是緩步前行,少有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的作品。

直至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異軍突起」,為中國科幻電影注入了一針「強心劑」;2020年,中國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十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杜梁指出,從世界角度來看,科幻文化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產生較大影響,諸如《星球大戰》等頂尖IP都與科幻相關。「近年來中國大力推進文化強國、電影強國建設,這就必須要針對世界性的文化熱點,提出中國人的理解、想像和方案。今天我們正是在不斷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白。」

「中國式想像」有別西片

在杜梁看來,科幻電影不僅僅是對人類大腦的想像進行文化娛樂性的演繹,還有一定的預想未來、預演未來的價值。早期科幻片中的部分想像在當下已經變成現實,科幻因此成為人們闡釋未來幻想的一個重要陣地。「《流浪地球》第一部上映時,外國人很不理解為什麼要把整個地球推着走,中國人對於家園的情結為何如此深重,而西方電影裏的普遍做法是再去尋找一個新的生存空間,比如《阿凡達》。但中國人選擇把家園和所有有關的回憶都帶走,這就是一種中國式的想像和方案。」

客觀來說,當前階段的中國科幻電影確有不足,李建強認為,問題主要集中在整體的水準和能力。雖然近年來《獨行月球》等國產科幻作品接踵而至,但數量忽高忽低、質量參差不一,這一輪「進擊」更多的是「跟風」和「逐流」的產物,創作基礎和類型意識尚嫌不足,觀念聚焦和視野廣度均有欠缺。「怎樣自覺依託最前沿的科技發展和力量,幫助想像力成功落地,同時下大力氣培植一大批既有雄心壯志,又有非凡實操能力的團隊人才,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

挑戰與機遇並存。不可否認的是,在《流浪地球2》熱潮的帶動下,中國科幻電影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當中國科幻電影向未來「加速」,如何才能將「浪潮」推得更遠?系列化、IP化或成為突破口。

杜梁指出,《星球大戰》和超級英雄電影都是系列化創作,更易形成集合作用,自然而然地吸引更多觀眾關注,但是國產科幻片恰恰在這一點上處於弱勢。「我們看到很多國產科幻片只能形成暫時性的熱點,不能產生長時間的文化熱潮。未來還是要加強系列化、IP化創作,不光是在電影內部,也要與文學、動畫、電視劇、遊戲進行結合,形成一個多元的科幻作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