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正準備出花燈。作者供圖

胡賽標

元宵節迎花燈,是故鄉春節重大的民俗活動。「迎燈」與「迎丁」諧音,含有期望人丁興旺的意思,所以故鄉中川村對迎花燈情有獨鍾。故鄉迎花燈是巡遊迎接的,像游動着的一條條火龍,這與大城市懸掛花燈供人賞玩,韻味完全不同。

全村出迎的花燈多達20多「伙」,一伙花燈有幾百隻,整個村子有近萬隻花燈在閃閃游動,宛若天上的星星眨呀眨的。元宵節那晚,故鄉被絢麗的花燈包裹着、映襯着,好似進入了童話世界,如夢似幻,絢麗極了!

故鄉迎花燈多以祖樓為單位來製作花燈。這不,正月初五「開小正」的晚上,就有村中雙桂堂明清房的人來「炒燈」了。咚咚鏘,咚咚鏘……每到一樓門口,炒燈隊就扛着二架花燈,拚命敲鑼打鼓,震得人耳膜嗡嗡響。所謂「炒燈」就是炒人來迎花燈的意思。「炒燈」是「牽頭」人組織的。村中各樓的熱心人喊話說:「某君是新婚,該去牽頭!」某君還在猶豫,樓中人就起哄說:「你不牽頭?不想生『丁』嗎?」大家哄堂大笑。某君紅着臉,一言不發。這時,樓中人又起哄了,一個說:「你敢牽頭,我出五百!」另一個搶白道:「他有什麼本事牽頭?他敢牽頭,我出八百!」某君梗着脖子,漲紅臉說:「牽頭就牽頭,我怕你打落?」

記得那年,炒燈隊來到我的祖樓奮躍堂門坪前,一直滯留不走,鑼鼓喧天,火牌上「明清」二字閃閃爍爍。奮躍堂是七世祖行素公建的,廳堂上還懸掛有一塊清順治癸巳年(1653)「溫恭令望」匾額,是永定教諭吳佺鼎(晉江舉人)題贈鄉賓行素公的,據此推測奮躍堂約有400年的歷史,但行素公的子孫大多外遷了,留居此樓的後裔只有十幾家人,屬於弱房弱枝。往年,炒燈隊一來,樓中的淵叔或雄哥、光哥就拿着一串鞭炮,點燃迎接,表示響應做燈。這次,當生產隊長的大哥左等右等,見樓中無人去接,只好自己打開樓門,點燃鞭炮……炒燈隊見大哥接燈了,抬起大鼓,走村串巷去了。大哥牽頭做花燈。他拿着紅單,到本房或親友中去募集燈資,把誰寫多少隻燈、出多少錢,一一記下來。他安排樓中的嫂子、姐妹們去山上砍竹子。蓮燈製作工藝太複雜了,我樓一般是不做的。鼓子燈、鯉魚燈、走馬燈、花籃燈就簡單多了。

紙、竹等材料備辦齊全後,本樓的老老少少都來幫忙製作花燈。漢哥先製作八隻鼓子燈和寫着樓名「奮躍堂」的「火牌」,在夜幕降臨時,敲鑼打鼓「迎」到各樓去「炒燈」,全村迎花燈的氣氛漸漸濃郁起來。

竹篙燈製作較簡單,經過裁竹、剖篾、紮架、糊紙畫、飾絲絛子等工序,就可做出形狀各異的走馬燈、書卷燈、鼓子燈、鯉魚燈、花籃燈等,然後每四盞燈掛在一根六尺長的竹篙上,這竹篙一根根連接起來,並在竹篙接合處安上一支豎竿,迎燈時統一擎着走,像一條長龍,稱為「竹篙燈」。

而富紫樓還製作潔白高雅的蓮燈。每架蓮燈有「蓮花」33朵、「花蕾」72朵、「蓮蓬」(花王)3個,每個花燈裏面放牛油燈一盞,共108盞。整架蓮燈上有「寶蓋」,上面寫着「景賽西湖」;「寶蓋」下面是「花缸」,可插花燈。

「迎燈」是整個元宵節活動的重頭戲,正月十四晚迎花燈到集鎮,雖然類似綵排,卻將下洋集鎮都帶入到狂歡之中,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煙花四射,人潮如海。十五夜晚,才在中川村正式登場。「迎燈」路線是:從各祖樓出發,匯集到村中心「和好坊」,再至水口壩、江仔下、南片角,最後集結在胡氏家廟廣場上。「迎燈」又可細分為出燈、頓燈、走燈、燈祭、鬧燈、回燈、送燈、接燈等環節。夜幕降臨,「三把連」響過三聲,便可「出燈」了,各架燈都有火牌、鑼鼓作前導。各路花燈匯合到「和好坊」後,停下來讓觀眾賞燈,並按祖上的規矩調整好各路花燈的行進次序,趁機護燈換燭,謂之「頓燈」。然後一路向水口壩迎去。這時,村中小溪兩岸早已人山人海,擠得裏三層外三層。一間間店舖鞭炮綿延不絕,花燈的燭光將整個溪面照得宛如化了粉妝。中川村樓房密集,巷道窄小,三步一折,五步一叉,外村來看花燈的人,穿來轉去,有趣極了。

花燈隊伍到江仔下後,鄉賢第、世德堂、永盛樓、奮躍堂、富紫樓、慶余樓、慶昌樓、馬山樓、長盛樓等各架花燈,就沿着一條蜿蜒崎嶇的山路爬上獅形崗,到行素婆墳地行「燈祭」。此時,一架架花燈如一條條游龍,緩緩地向山上移動。下過雨的山路又陡又滑,扛燈的小孩腳下一滑,護燈的大人慌忙扶起燈架,大喊一聲「小心!」小孩站起一看,差點燒了燈面。等到各房花燈一環環圍攏在墳地後坡上,護燈大人慌忙將掉落的蠟燭重新點上。銃炮齊鳴,香煙裊裊,祈聲悠揚。整個墳地花燈璀璨,恍若蓮花盛開……下山時,一隊隊花燈,或斷或連,時而直行,時而轉彎,閃閃爍爍,轉角處護燈人拉住燈架,呼聲時起,驚險刺激,濃濃的親情在心中驚醒……

從山下遙遙望去,只見花燈隊如火龍緩緩下山,靜默無聲。「燈祭」實在是故鄉迎花燈的一個特色,幾十年過去,仍然讓我歷歷在目,賞心悅目,意猶未盡……

燈祭下來,迎燈隊向胡氏家廟進發。胡氏家廟早被幾百隻綵燈裝飾得金碧輝煌,高聳林立的石旗杆上安放着煙花。草坪上人山人海,等候「鬧燈」的到來。「鬧燈」要經過穿燈、擺燈、賽鑼鼓、舞龍、戲獅、裝醮、燒花幾個階段。每隊花燈都要在家廟廳堂、天井、巷間穿來穿去,燒香祭祖放炮。穿過三五回合後,花燈在後山、草坪上擺開展覽,比誰的燈做得精巧、誰的燈做得漂亮,觀眾評評點點,拍照讚賞……

此時,在胡氏家廟的天井中,賽鑼鼓更是爆熱,三五夥人各佔一隅,鑼鼓敲得鏗鏗鏘鏘,咚咚震天,時而鼓聲大作,時而漸響漸遠,時而戛然而止……作鼓板的人也各具神態,各有打法,盡情表演,一撥剛走,一撥又來,敲得人心跳也加快起來。除了賽鑼鼓,還有舞龍、耍獅、裝醮,下圩的獅隊,下赤坑的龍隊,覺坑的裝醮,各有絕活,各有精彩,讓觀眾目不轉睛,癡迷不已。

「燒花」則是「鬧燈」的高潮,只見條條火龍從石旗杆上騰空而起,一聲脆響之後,各自散成火樹銀花狀,夜空頓時變成瑰麗多彩的光色海洋。天上光華璀璨,地下歡呼雀躍,全都籠罩在硝煙和狂歡之中。「燒花」過後,花燈隊伍敲鑼打鼓次第退去,回到祖樓廳堂。大哥派人員分成幾個小隊,敲着鑼去給寫燈戶送燈。花燈到時,寫燈人燃放鞭炮,向送燈人遞茶敬果,互致吉祥。送完燈,大哥招呼理事人員吃「花燈酒」,扛燈的小孩則吃「花燈粥」。此時,已是半夜,各家各戶親友來得太多了,沒有房間可睡,我們主人或者到村中心看電影,或者喝茶聊天,一直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