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絲

每到過年,總會聽到有人抱怨「年味越來越淡了」,感嘆美好的「年味」記憶停留在過去,骨感的現實讓人從精神上無法形成共鳴,除了吃吃喝喝,缺少應有的年俗活動和喜慶氛圍,沒有了傳統的儀式感。各種解禁燃放煙花爆竹、延長春節假期的倡議也層出不窮,甚至還有人建議過年時人們統一作揖道賀,以此喚醒文化記憶,讓「年味」更具傳統人文情懷。

「年味」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能反映出人們從哪裏來、又關心重視什麼,也展示了民間文化不斷演進融匯、發生改變的過程。但是,以為「年味」就是爆竹聲、絢麗的煙花,於喧天鑼鼓聲中舞龍舞獅,也是一種偏頗理解。現代生活,很多時候通過快捷方式就能獲得不同形式的滿足,但人們認真體驗生活的樂趣也因此被弱化。許多人不再對已有的事物心存感激,而是執着於追求沒有的事物——「年味淡薄」的抱怨,就像被永遠等待的神秘戈多,反映出的是人們對於存在意義的困惑。

換言之,「年味」的核心其實是人心的參與。過去從臘月二十三祭灶神開始,就進入了過年的環節,人們打掃衞生、拆洗被褥、為家人準備新衣新鞋……如今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從市場上用現金買到服務,僱請家政工人打掃衞生,把大件被褥送到洗衣店清洗,到商店或網購看中的衣服鞋帽……雖然從結果上看並無不同,但是缺少了這些親自參與的豐富感質體驗,人們也就無法將平常日子與過年的特殊性區分出來,會覺得過不過年都是同一回事,無法再感受到傳統「年味」的特色。

此外,過去的家庭受經濟制約,年貨大多是自己親手籌辦,殺年豬、灌臘腸、舂糍粑、蒸年糕、裹糉子、炸酥角、爆米花、寫春聯……這些過年才有的東西,被糅入了期待和美好祝福,共同融匯成為一份溫馨的節日願景。各種平日吃不到的美食,也是對過去一年辛勞的最佳紓解,讓過年變得值得。今人生活水平提高,過年吃的與平時吃的已相差不大,購置年貨也多是直接上街購買,甚至連給壓歲錢都改成了電子支付,不再是用紅包裹上新鈔。無數人習慣了凡事直奔主題,省略了過程。於這種心態下,即使放鞭炮、放長假、作揖賀年,也只是徒具「傳統年味」的那層皮而已。

這不是說現代人為了「年味」,就必須回到過去的農耕文明模式,一切都要親手製作。而是現代人的心理也須隨着時代發展調整適應,把「年味」的變化看作是與這個世界關係的一部分坦然接受。因為只要傾心參與,人與傳統節日的結構關係自然也就會變得鮮活。

其實,生活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人的參與才產生了價值。過去千百年來的「年味」,無不是用人心凝聚、互動營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