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檢視整體中小學課程,並提交「優化課程迎接未來 培育全人啓迪多元」報告,當中提出六個方向性建議。由於當地大部分學校高中核心科目已佔去逾半或以上的課時,導致學生缺乏多元的學習經歷,故於去年開始,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課時將不超過總課時一半,讓學校能夠釋放課時,為學生多修讀一個科目、應用學習課程或參與「其他學習經歷」相關活動。

近月與不同學校老師言談間,均提到不少學校較過往多舉辦與學科相關的學習活動,作為豐富學生經歷或延伸課堂學習。例如在學校內舉辦不同的問答比賽,或引入外間機構,讓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活動,透過各種的體驗式學習,加深學生對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讓他們在製作傳統手工技藝同時,加入當代藝術創作的元素,進而追尋文化根源,鞏固民族身份認同。除引入外間機構外,老師亦可利用現有博物館的不同特色,設計與學科相關的學習活動。在博物館的選擇上,給予老師很大彈性,無論是學習課題、學習活動形式、學習知識的廣度與深度,老師都能夠因應學生情況而設計出合乎他們學習需要的活動。

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為例,香港由傳統漁村發展成為今時今日全球最重要的轉口港之一,當中海運及港口業對香港早年以及現今的經濟發展有着重要作用。上月,香港海事博物館A層及B層已重新開放,博物館內亦更新常設展覽內容及設施。B層為海事文化與香江故事,展覽內容為1841年英治時期至當代香港航運發展,包括早年香港由漁港發展成為現代港口的歷程,學生可從中認識不同時期的香港面貌,以及港口工人的日常生活狀況,了解香港如何在1880年代開始,逐步成為中國最先進的港口等。

除了透過不同展覽能夠見證香港早前歷史及發展外,學生還可嘗試模擬駕駛體驗。A層為海洋科學技術展廳,除了介紹航海、電訊等海事科技的發展外,展區更設有一所模擬駕駛室,讓學生模擬體驗如何在航海中駕駛船隻,讓學生沉浸其中。 老師亦不妨利用各博物館的資源,讓學生通過參與各種活動,如導賞參觀、互動工作坊等,深化學生學習,加強學生對本地歷史和不同事物的認識及意義。

魏文輝老師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教務主任

隔星期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