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AI製藥領域風險資本投資額續增

可預測蛋白質結構 有助優化藥物設計

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研發新藥,成為近年藥物研究的新方向之一。美國科企Google母公司Alphabet名下的藥企Isomorphic Labs,正積極開發有關技術,據報該企業已與數間知名藥廠磋商,最快未來數月達成首宗「AI製藥」交易。分析認為AI製藥將掀起一場「新藥革命」,能更好利用數據分析,為多種疾病提供全新療法。不過也有聲音指任何藥物從研發到臨床使用都相當耗時,AI製藥前景仍有待觀望。

Isomorphic Labs於去年11月從Google的AI部門DeepMind分拆出來,公司以DeepMind的AI系統「AlphaFold2」為研發基礎,該系統近年成功利用數據演算,預測出逾100萬個物種的2.14億個蛋白質結構,幾乎涵蓋地球上所有已知蛋白質。了解蛋白質結構有助優化藥物設計,讓藥物分子與蛋白質受體有效結合,發揮最大療效。

廣招藥廠精英加快研發進度

為加快研發進度,Isomorphic Labs已陸續招聘在科學、製藥、機器學習、系統開發和數據演算領域的人才。公司技術總監亞克寧早年在Sophia Genetics工作,利用機器學習技術識別腫瘤和其他疾病。公司也不乏來自葛蘭素史克(GSK)或阿斯利康等藥廠,以及其他知名科企的精英。除倫敦總部外,Isomorphic Labs亦在瑞士洛桑設立分部,羅氏、拜耳等製藥巨頭也在當地設有辦公室。

DeepMind曾計劃利用AI系統,研發治療恰加斯病和利什曼病兩種高致死率寄生蟲疾病的藥物。不過Isomorphic Labs商業總監默多克稱,公司現時不會專注於特定藥物,而是要建立可供研發不同類型藥物的平台,「公司希望生產各類藥物,再與藥廠合作,將其提供給有需要的患者。」

歐美投資者近年紛紛投資AI製藥,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近期發表報告稱,AI製藥有望在未來10年開發50種新療法,商業價值可達500億美元(約3,895億港元)。不過報告也提醒,投資者還需看到AI製藥投產實例作為「確鑿證據」。

有業界人士持懷疑態度

有業界人士認為讓AI製藥需遵守嚴格製藥法規、逐步融入醫保系統並非易事。AI製藥初創企業BenevolentAI藥理學副總裁理查森表示,全球現有15種AI設計的藥物正進行臨床實驗,但藥物開發時間一般長達10年甚至更久,「在AI製藥獲得監管部門批准前,肯定會有人持懷疑態度。」

專注AI技術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風險投資公司Air Street Capital合夥人貝奈奇稱,AI製藥如今還未達到投資業界期待,但疫情蔓延讓藥廠意識到要加快研發進度,AI技術能派上用場,「AI企業如今正為製藥業推開一扇更開放的大門。」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