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羽與虞姬在四面楚歌下吟唱詩歌的一幕,成為中國文化中的經典。圖為京劇《霸王別姬》中的項羽和虞姬。資料圖片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這首後來題名為《垓下歌》的詩歌,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據司馬遷的描述,當時項羽駐軍於垓下,「兵少食盡」,又被劉邦聯軍重重包圍。在四面楚歌之下,項羽自感無路可走,徹夜難眠。正在躊躇之際,項羽顧盼虞美人吟起這一首詩歌。唱至「虞兮虞兮奈若何」之時,虞美人也起歌和之。歌之盡處,二人不禁「泣數行下」。

多麼悽美的一幕!自古美人配英雄,自號「西楚霸王」的項羽英雄無敵,必須要有當世美人虞姬才能匹配。

《史記》記項羽乃楚國項氏之後,「世世為楚將」。由於項羽之祖父項燕在戰國晚期被秦將王翦所殺,所以自一開始,項羽已矢志滅秦。

既然有此大志,項羽理應好好學習武技、知識,然而他卻不同常人。讀一會書,就去學劍。劍學了不久,又認為必須學習「萬人敵」兵法。到了學習兵法之時,不一會又放棄了。從後來的歷史看,項羽無疑是一個「戰爭天才」,不單個人能力極強,而且其「戰術直覺」也很敏銳。終其一生,劉邦等諸侯無一是他的對手,唯有韓信才是他的「天命剋星」。因此,我們大概可以推測,項羽早年在學習武技、兵法時,其實很早就掌握了其中訣竅,用佛家的說法,就是「直指人心」,所以才沒有耐心把全套功夫一步步地慢慢學下來。

項羽就是如此直接的人,所以沒法循規蹈矩。當時,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時,項羽與其叔父項梁皆混在民眾之中,觀察始皇帝。正當人人屏息靜氣之際,項羽卻來個「反高潮」,說「彼可取而代也」,意思就是「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這樣一句的說話,只會換來一種結果,沒有其他,就是「夷其族」。於是,連深恨秦皇的項梁都馬上伸手掩住項羽那張嘴。

出其不意 夾擊章邯

項羽就是如此直接的人,所以沒法忍受叔父項梁被殺。當章邯大破項梁軍時,人人自危之際,項羽卻能看出其中關鍵——章邯圍趙王於鉅鹿,無視新敗的楚軍,項羽認為正是破敵好時機。只要他率兵奇襲,加上趙軍自內而外突圍,章邯必首尾不能呼應。固然,項羽提出這個計謀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為其叔父報仇,但無疑也是一着高明之策。兵法有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然而項羽這一步的前提是,他能打勝。打勝了,就能夾擊章邯;打敗了,就成為趙王的陪葬品。項羽也真是強大得無法形容,章邯在項羽「破釜沉舟」後,就應聲而倒。

太過自信的人往往變得目中無人。項羽無視義帝,殺之; 無信范增,逐之。就這樣,他把好不容易得來的籌碼,一下子就散掉。於是,很能忍、懂得忍的劉邦撿了一個漏,在垓下擊敗項羽。天下從此姓劉而不姓項。

◆ 宋景文(一個以蘇軾為偶像的文藝「中佬」。正職老師,兼職廚師。)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