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香港上月先後舉行不少高峰論壇及外訪招商,但在全球經濟放緩、利率趨升、銀根收縮的前提下,加上受防疫政策掣肘,香港經濟表現乏善足陳。作為細小外向型經濟體,香港需要吸引人流、物流及資金流,從而帶動商貿、零售、酒店、餐飲及運輸等行業,以出現真正復甦。

實體經濟前景難言樂觀

特區政府昨日公布香港10月零售表現,其新聞稿指出,受惠於新一輪消費券發放及勞工市場改善,零售銷售價量齊升,總銷貨值臨時估計為319億元,按年升3.9%,升幅比9月的0.3%顯著加快,連升兩個月。銷貨量按年反彈2.4%,9月則跌1.4%。然而,消費券只有短暫刺激作用,香港首10個月零售業總銷貨值按年跌0.7%,銷貨量跌3.5%。同時,所謂勞工市場改善,其實是出現勞工短缺,例如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表示,香港在過去兩年勞動人口就流失約14萬人。此外,另一項指標─商品進出口數字,亦反映香港經濟不無隱憂。

根據政府統計處日前公布,香港商品整體出口繼9月按年下跌9.1%後,10月按年跌幅擴大至10.4%,連挫6個月,差過市場預期的8%。商品進口方面,10月貨值按年下跌11.9%,較9月的7.8%跌幅進一步擴大,更遠高於市場預期的6.4%。而香港輸往多個主要目的地之出口均下跌,當中對內地及美國出口回落幅度達雙位數,分別挫12.9%及19.5%,而輸往亞洲的整體出口貨值下跌11.6%。除了內地,出口跌幅較明顯的包括:馬來西亞跌25.1%,日本挫24.1%;對台灣地區及印度的出口分別下跌2.8%及9.9%。

投資市場亦需更多刺激

金融市場方面,外匯基金公布首3季業績,簡單來說,就是股票、債券及外匯3方面全線見紅,無一倖免,當局形容為「無險可避」。

縱使港股恒生指數在11月大幅上升3,000多點,但香港金融形勢仍然疲弱,需要更多利好因素支持。

事實上,歐美經濟呈弱勢兼出現滯漲,情況令人憂慮,而內地現時受疫情及相關防疫措施影響,香港深受內外夾擊,不可能獨善其身。出口方面,訂單轉移到東南亞國家,香港在短期內難見好轉。由於不少香港人外出旅遊,卻缺乏遊客訪港,令街上人流及零售市場感覺冷清。

盼增誘因吸引企業人才

香港要搶企業、搶人才,但如果缺乏誘因,企業及人才均不會選擇香港。外圍沒有利好因素,便自己創造,畢竟機會是要靠自己創造及爭取。不論是「逆周期」措施抑或防疫安排,香港仍有很多空間可以拆牆鬆綁,太過墨守成規,只會裹足不前。現在是進攻的時候,政府政策的實行,實在可以大膽一點。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