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區海底隧道專營權明年8月屆滿,政府會調整收費,努力達至「三隧分流」,日後亦會推出不同時段不同收費。「三隧分流」問題在香港討論多年一直未獲解決,政府方案過往多次提交立法會均遭否決或撤回,源於反對聲音認為分流作用不大,亦有市民只願減價不願面對加價。「三隧分流」難有完美解決方案,任何調整都一定會有人相對得益或受損,關鍵是要踏出一步加快試行,試了才知道效果,將來也可以持續動態調整;同時應加快實施分時段收費,制定全盤的改善交通擁堵方案。

根據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初步方案,首階段西隧私家車收費減價至60元,紅隧、東隧則加價至30元,次階段將推行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方案。事實上,政府由委託顧問研究「三隧分流」方案,以至提出「不同時段、不同收費」,至今已逾6年,橫跨3屆政府,但一直未獲圓滿結果,2019年因未獲立法會足夠票數支持而撤回。分析認為,背後的原因是三條隧道涉及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道路使用者,三條隧道調整收費,一定會有得益的一方和受損的一方,因此很難出現各方支持的方案。

「三隧分流」初步方案的大原則是紅隧和東隧加價、西隧減價。但對於居住在東九龍的車主而言,認為自己不會兜路去西隧過海,平白蒙受加價的壓力;對於一些不介意付出時間來省錢的車主,也會不樂見紅隧加價;對於一些不介意多給錢來省時間的車主,卻又不願意西隧的車流增加。反正「順得哥情失嫂意」。

單單從分流的角度而言,理應三條隧道劃一收費,以達至車流量最均衡。但專家又擔心這樣會刺激更多人購買私家車,到頭來令所有道路更加擠塞;與此同時保持西隧暢通,讓道路使用者有「用金錢換時間」的選擇權,對社會有好處,讓三條隧道時間效率一樣,未必是最有效益的。

站在政府角度,三隧車流量差距太大,不利於整體交通效率的提升,不利於社會總體利益,也不利於環保,因此需要適當調整收費達至分流。調整收費一定會影響道路使用量,透過減少西隧收費,增加紅隧、東隧收費,當然可以達至調節三條過海隧道使用量的效果,符合經濟學規律。至於應該調整多少幅度,加價多少或減價多少才是最合適,需要踏出第一步不斷去嘗試才知道。因此「三隧分流」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也無需糾結現在的調整方案是否就是最好,而應該抱着一種不斷總結經驗、不斷調整完善的心態來推進。

至於第二階段繁忙時間加收隧道費,也是以經濟誘因調節道路使用量的峰谷,令部分車主避開繁忙時間使用,是具有合理性的交通政策。政府應該加快推行分時段收費,一起測試整體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分流的效果,相信能爭取到更多市民的支持。

香港的塞車問題不限於紅隧。根據運輸署最新發表的《交通統計年報2021》,本港領牌車輛達81.8萬架創新高,10年間大增三成,惟道路長度僅增長5%。部分路線的繁忙時段行車時速更低至約每小時10公里,比跑步還要慢。因此要解決塞車,需要循多方面着手。包括在新界設立泊車轉乘公共交通樞紐,鼓勵搭乘公共交通出市區;建立電子收費道路系統,適當提高私家車在繁忙時段的使用成本;搭建智能交通運輸系統,運用大數據實時監察交通情況並給道路使用者提供指引,等等。政府應制定全盤的交通策略來達至解決塞車問題、加快經濟發展的目標。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