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的書也是漫漫長夜》

作者:宋曉傑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最近讀到毛姆的《作家筆記》,這是本此前一直不知道的書,遇到了很欣喜。此前讀了大量毛姆著作中文譯本,以為不會有漏網之魚,沒想到還是撈出來這本在我看來屬於「壓箱底之作」的書。《作家筆記》收錄了毛姆數十年的寫作筆記,有幾個年份,甚至只收錄了一則,因而覺得它珍貴,毛姆算是把自己的作家底子全兜出來了。

印象最深的一個章節,是毛姆評價俄國作家:他承認俄國作家寫得好,但也說了句驚人之語,「俄國小說中的人物類型貧乏得驚人」;他毫不留情地對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進行了嘲諷,說《安娜·卡列尼娜》「強大且奇怪」、「生硬和枯燥」;說屠格涅夫「憑藉如此微薄的才能獲得更高名望的作家,大概很難找出第二個了」;就連他的偶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被他吐槽「筆下的人物都像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難怪《作家筆記》的譯者,在譯者序中也稱毛姆刻薄、自卑、狂傲。

但這不正是許多人喜歡毛姆的理由嗎?他在世時,一直被別人評價為「二流小說家」,對此他一邊自嘲一邊反擊,顯現出一種特別真實的痛苦。他在當時還頗具私密性的《作家筆記》裏,對自己喜歡的作家進行表揚或批評,恐怕也是拿自己去與「一流小說家」進行對比、校準,從而尋找自己更準確的世界文壇位置。現在的讀者,閱讀毛姆這些寫於一百年前後的文字,如同與好友對談了一場,其中的妙處與收穫,自然是很大的。

讀完《作家筆記》後,緊接着讀了一本名為《打開的書也是漫漫長夜》的讀書隨筆集。這也是本接近於筆記體的書,作者宋曉傑給42位世界著名作家進行了文字性質的「畫像」,把自己的閱讀生活,與作家作品、奇聞逸事等等結合在一起,進行了一番敘述。帶着剛與毛姆「交談」完的興致,再次與42位作家進行了一次集中的「碰頭會」,愈加覺得作家這種生物身上的獨特性,是值得好好觀察與研究的,他們往往把一個虛幻的故事講述得栩栩如生,就像發生在眼前的事實一樣,但他們的真實生活,以及他們的創作與創造,又是那麼的可望不可及。

因此,作家本人的自傳、日記、筆記也好,譯者、其它寫作者、讀者的翻譯、解讀、追隨也好,其實都是在嘗試做一件事情——把作家的身份還原為普通人,通過閱讀他們的成長經歷,分析他們的性格成因,尋找他們創作故事的秘密。宋曉傑在這本《打開的書也是漫漫長夜》中,做的也是這項工作,作者的語言,雖然沒有學毛姆那般的刁鑽與犀利,但也不是沒有目的的自言自語,秉承「夜談」的平等與坦誠原則,宋曉傑溫和地走進了無數個閱讀的良夜,以朋友般的口吻,勾勒出了作家們寫作內外的差異與統一。

我讀過馬爾克斯的幾部重要作品,《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等,但不像讀毛姆那樣,有將其著作全部中文譯本拿下的勇氣,對於馬爾克斯的個人故事,也沒有強烈的了解願望。但宋曉傑在書中收錄的《馬爾克斯的人生獨白》改變了我的想法,在這一篇11個頁碼的文字中,作者對馬爾克斯的一生進行了系統的描述與評價:每天抽60根劣質香煙,為報紙撰寫每日專欄,見到中學校長膽怯地不敢喘氣,用稿費換取「灰藍色羊毛立領西服」,一個豁達又幽默的母親,一個多才多藝的父親……「有些人天生就是當作家的,這沒辦法」,這篇文章以這句話結尾,得承認,這樣的結尾,讓我對馬爾克斯其它的著作,又增添了不少閱讀的願望。

最好的閱讀時光通常發生在夜裏,在光影搖曳之下,在排列整齊的書架旁,在畫像上文學大師的注視下,閱讀會給人打開一條無形的時光通道,可以使每一位有能力的讀者,像伍迪·艾倫在《午夜巴黎》描述的那樣,穿越到一個文學黃金時代,與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喝酒,與達利、高更暢聊……這樣的良夜,一刻值千金。◆文: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