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及股市分析家、浸會大學退休教授、專欄作家「張公道」周全浩教授
個人停筆前最後一篇文章發表於9月底,當時指出恒指跌至16,250點將有強力支持,即使跌穿該位,向下頂多會跌落15,000點便找到底點。後者最遲將於11月出現。結果是,大市於上周一(10月24日)恒指正式跌穿16,250的支持位,其後數日反覆回落,上周五最低跌落14,770點,最後以14,863點收市,令股民瞠目結舌。
個人基本上仍然覺得,恒指跌穿16,250點後,開始進入最後尋底的階段,尤其是跌穿15,000點後,更可肯定再跌幅度有限,而且大市處於其下的時間絕不會長,此點極重要。
蓋這暗示,此乃最佳的趁低吸入良機,說不定買貨後,三至六個月內已可獲厚利。眾多研究股市走勢的測市系統,只集中研究大市的升跌幅度,甚少人會鑽研大市運行的時間。今番大熊市始於2021年2月的31,085點,下跌至上周五之14,863點,已經大跌52.2%,歷時1年8個多月,跌市近底是十分明顯的。
15000以下收集長線勝算大
此外,詳細檢閱恒指的長期走勢圖會發現,自2006年迄今的17年,恒指處於15,000點以下的日子,其實甚短,只得2%左右,意指於15,000以下吸入,持有一段短時間,即可獲利。當然此乃以長期平均市況計算,但即使今番受到國際大變局、內外因素及疫情所影響,持貨半年後獲厚利,亦非奢望。
「均值回歸」理論的基本精神乃物極必反,股市跌得過殘,股價在下方遠遠跌離長期移平價,最終必向上反彈及回升,先升回長期移平價的水平,待牛市重臨時,再向上遠遠拋離長期移平價。周而復始,形成一個大波浪,世間絕大多數的資產類別都具此特性。
手上無貨或持貨甚輕的股民,此時應該入市擇肥而噬,選擇跌幅特別大的一級藍籌,作第一注吸入。應分三注投入,在15,000點的邊緣投入三分一資金,非常安全。A股及港股的股票絕不會變廢紙,因為中國乃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內地及香港公司所發行的股票,怎會無價值?
今周高點或可觸及16000點
待外資及其他欠缺信心的股民沽完貨,稍後疫情放緩,各國漸次通關,世界經濟開始復甦時,港股可以飈升得甚速,單是淡友平倉的購買力,已經非同小可。
今周的港股料會出現大跌後的反彈,恒指的高點觸及15,800/16,000點的水平,並不稀奇。
註:作者著有《你要知道理財投資的88件事》,亮光文化出版社,2020年1月。
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