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 宋清輝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聯合環保領域NGO(非政府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於2022年9月第四周搜集到的數據,共有50家上市公司在近期暴露了環境風險。其中,27家屬於國資控制企業,13家為千億市值企業。該報記者梳理進一步發現,50家上市公司背後,有多達895.55萬戶的股東投資標的登上環境風險榜,可能使他們面臨投資風險。

和金融、服務以及快消品等上市公司不同,有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的上市公司永遠都是一顆「地雷」。媒體熱衷於報道、挖掘上市公司負面新聞,而污染是最容易找證據、最容易曝光、最容易在社會中引起關注以及最容易被有關部門重視的問題。

但在內地,這些企業在個別地方可能就是被批評一下、通報一下、警告一下、罰款一下就過去了,而投資者的資金可能就這麼在「黑天鵝」的利空下,無緣無故蒸發。

環保問題或引發「黑天鵝」事件

環境遭到破壞後,無論公司如何道歉、如何承認失職、如何表示未來不會再錯、如何危機公關,在業績上反映出來的賬面上的意外損失可能並不會太大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污染已經成為一小部分不良上市公司的常規動作,儘管周圍群眾厭煩不已,向有關部門多次舉報,但是這一小部分公司依然能夠照舊運營。

在所有的上市公司中,造成污染的公司今年以來具體究竟有多少家?目前不得而知。但就現實情況而言,公告披露的環境處罰或僅為「冰山一角」。 從罰款金額來看,資源類違規罰金多達上千萬甚至億元。祁連山因越界開採破壞礦產資源,合計被罰近億元。

違規企業佔比 製造業近八成

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披露環保違規受罰的22家企業中,製造業企業佔比近八成。從細分行業來看,涉及電子設備製造、電子元件、塑料製品、化學製劑、汽車零部件、船舶製造等;在違規行為方面,水污染超過大氣污染,成為最頻發的環境問題;處罰對象包括公司本身或控股參股公司,罰款金額從數十萬元至上百萬元不等。此外,六國化工、洪匯新材、國中水務等多家公司不止一次披露環境違法信息,中原環保、鵬鷂環保、金圓股份等亦有環境違法行為。

通過觀察發現,被曝光的上市公司大多是行業龍頭。這些為地方貢獻了大量GDP的「大而不倒」的公司往往有恃無恐,環保部門執法缺乏強硬手段亦起不到應有的震懾作用。而且,當前我們看不見有效的追責機制,被曝光出污染也只是輕描淡寫地罰款,完全不足以讓上市公司重視落實環保措施。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須改善

最為重要的是,在A股中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都不到位。不僅是對財務、經營、生產披露不及時、含糊不清,對污染、環保問題也是諱莫如深。溫水煮青蛙,當量變還沒有發展為質變時,這些上市公司依然為所欲為。而一旦出現了嚴重事故,才會被嚴肅處理,對這些公司而言,重則公司倒閉、領導受刑,輕則罰款停產、不得開工,對千萬股民而言就是眼睜睜地看着股價下跌被套牢。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強國提速》。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