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遲寫不出《衣路歷情》,全因近鄉情怯難以落墨。 作者供圖

鄧達智

朋友的孩子準備上設計學院,要求在下作為資深專業人士給小朋友的投考作品予經驗意見,隨後也望在下能在報名行動上,下筆書寫推薦信。

作為健康產品代言人,其中一項附加責任,也須設計產品附屬配件的外表圖案。老好朋友請求拔刀相助,在時間極緊張的情況下,設計寶號員工制服。

以上種種聽來簡單,對不少人而言,不過舉手之勞;能有多困難?怎會有困難?

先轉一個角度,從另一回事去審視處理以上諸事的難處;當中有實質的困難,亦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惑。2020年,由三聯出版社出版,內容近乎在下時裝事業一半過程的自傳《衣路歷情》,就是厚厚的一本書,記錄下來其實只是挑出來的章節,縱使減省了好些文字,最終還需另出以圖片為主的副冊《Throwback》。感謝出版團隊,沒想到《衣路歷情》成績:2020年出版總公司Book Of The Year,台灣方面的設計獎項,2021年香港出版雙年獎,2022年初宣布之香港電台第十四屆香港書獎。

出書之前近十年,出版社已接觸,構思將我自小愛畫圖的開始,念完大學經濟系跟家人爭取再下一城專攻設計學系,最後在倫敦半工讀完成,偶然回港無端回流乘上香港起飛進入黃金時代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列車,回歸之後又是另一個偶然在2000年開始內地香港兩地奔波,見證內地時裝業從無到有到迅速發展而起飛的時裝之路,從中獲益良多,無從計算。

如此個人的經歷,怎會有困難?何來心理負擔?各人有各人的故事,背後心理窒礙知多少?

開始入住酒店,絕少返回廣州故居,其實離開出售時間近3年。如無別事,不再回去中環故居,距離年前出售起碼5、6年。

時過境遷,近鄉情怯,人、事、物都有絕時,過了便是過了,不能回首,還是向前推進最正確;就是堅持不離不棄的設計專業,也止於新領域新點子!

幾年疫情,跟內地通關遙遙無期,原來正在進行及準備開展的工作及活動從延遲進行並觀察,轉而胎死腹中告終。至難堪,本來協助設計的IT技術支援團隊及衣服製作團隊,等了快3年,得不到在下這個領頭羊親自監察而分散消失,香港在這方面的製作人才與單位鳳毛麟角,難以獲得緊密長期服務。朋友孩子投考設計系的功課,出手協助給意見,絕無異議;去到推薦信,那是過去在下不肯碰觸的部分,即是將自己剖割列出光榮榜並推銷之,情緒比較難堪。

產品包裝設計的Idea快且多,就是沒有了IT團隊支援,猶如回到未全面用上電腦整合的世代,以手代勞的作品,根本遲遲未能將老早已準備好的方案給客戶傳上。

過去出任各大機構制服設計,所需時間沒一年,起碼9個月;在下設計理念出現極速,中間過程卻很長,布料、造型,不斷重複試驗、不斷否定之前的定案,最後煉出比較能接受的方案。時間不足是跛腳鴨,另加失落內地本來的製作團隊支援,才是最傷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