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回收是全球趨勢,但有香港的回收商發現負責清理垃圾的食環署,慣性將發泡膠視為垃圾送往堆填區,令本地環保回收產業難以發展。事件反映出要提升環保回收的比率,一方面要做好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讓各部門之間形成施政合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清晰的中長線回收政策和目標,合理補貼整個回收產業鏈各環節的從業者,推動本地回收產業長遠健康發展。

發泡膠箱是運輸過程中常見的容器,本港發泡膠箱過往多運送往內地回收處理,但疫情以來由於跨境物流不便,有本地回收商今年5月在政府資助下開設了回收發泡膠的生產線,處理能力達到每天10至15噸。根據全港每天產生約30噸發泡膠廢料計算,整體回收率最高可做到五成,但實際情況是回收數量未如理想。

根據2020年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回收作本地循環再造的都市固體廢物量為約23萬噸,較2019年增加約11%。隨着環保署擴展社區回收網絡並加強各項減廢回收措施,回收作本地循環再造的塑料和廚餘量分別增加約27%和19%。在各回收物品中,塑膠回收物料的回收率在2020年僅有11%。相對而言,歐盟的塑膠廢棄物回收率超過32%,可見本港仍有很大改善空間。

要提升廢棄物回收再造的比率,首先政府需制定清晰的中長線回收政策,包括要達至的環保回收比率的目標,繼而各部門統籌協調有關工作,修改現有的工作模式以實現目標。如傳媒報道的,現在環保署視發泡膠為可回收物料,食環署卻視之為垃圾,在各自為政下,令廢棄物無法合理地被分類回收。食環署的外判營運商也只會機械地按照合約行事,將發泡膠送往堆填區。背後的原因,是政府沒有定下環保回收目標並將目標分解下達至各部門,更沒有將回收比率作為考核各部門的KPI(關鍵績效指標)的一部分,只是由環保署單打獨鬥地宣揚一些環保理念和做一些回收工程。

其次,環保回收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要有回收工廠,源頭的垃圾分類、收集、運輸,整條產業鏈都需要協調運作,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否則即使發泡膠回收廠能處理全港所有發泡膠,但回收鏈條跟不上也是起不到回收效果的。相對而言,要建設一間回收廠並不困難,但要做好垃圾分類、理順回收物的收集和運輸,才是最困難和成本最高的部分。

香港經濟結構倚重金融業和服務業,需要吸納再造物料的製造業式微,因此回收再造物料基本上都是出口外地。現時都市回收物品中,超過八成都會運往其他地方作循環再造,只有不足兩成在本地循環再造。哪一類可回收廢物適合本地收集後直接出口,哪一類有潛力在本地再造為物料後出口,政府需要有精準的判斷和全盤的計劃,繼而加大源頭垃圾分類和回收鏈條的建設。在整條環保回收鏈條中,部分環節不可能靠市場運營產生利潤空間,政府就要合理提供扶持補貼,以確保整體回收政策和環保工業的長遠發展。

《2021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已於2021年8月26日獲得立法會通過,預料2023年正式實施,預計三人家庭每月開支需約50元。但收費只是促進減廢回收的一項手段,還需要配套整個環保回收產業鏈的各項環節,才能追趕國際步伐,將本港建設為環保都市。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