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政府統計處日前公布最新的失業數字,5月至7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4.3%,較4月至6月下跌0.4個百分點,失業人數減少約10,400人至168,200人,幾乎所有主要經濟行業的失業率均下跌。可見經過特區政府放寬入境政策和派發消費券後,香港經濟活動逐漸回復,改善勞工市場的失業現象,為各行業帶來正面影響。

疫情已持續超過兩年半,假如香港再不放寬入境限制,將無法遏止人才流失現象,因而出現比恢復經濟活動和失業問題更令人憂慮和嚴峻後果。

人才緊絀影響競爭力

事實上,香港人口出現減少情況,今年中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29.16萬人,按年減少12.15萬人,跌幅為1.6%,是自2020年人口開始減少以來跌勢最急,相信當中不乏高學歷人才和技術人士。

同時,勞動人口亦持續下跌,由今年1月至3月的379.9萬人,跌至3月至5月的374.5萬人,雖然近月有所回升,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亦錄得逾3%的跌幅,出現「人才荒」的情況比比皆是。

以新加坡為例,當地最新公布的人力資源數據顯示,今年首季金融和IT界人才增長約7,700人,並呈持續上升趨勢,需調高簽證門檻,專門收中高層人才,以保海外人才質素,避免過多的外來就業人員。

反觀香港,近年有多間大型企業和跨國集團的總部撤出香港,而即使留在香港,其高層亦調至新加坡,嚴重動搖本港國際金融地位。

正常通關當好「超級聯繫人」

特區政府必須正視香港「人才荒」問題,不能將十多年苦心培養的人才拱手相讓其他城市。香港肩負聯繫國家與國際的責任,要發揮好作為內外循環交匯點「超級聯繫人」角色,維持及建設「十四五」規劃綱要八大中心,便需要推動全面正常通關,因此不能止步於「3+4」檢疫安排。人才歷來是重要資產,必須積極挽留人才和企業,輸入專才,重拾本港競爭力,鞏固國際大都會的地位。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