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人口老化,不少行業出現從業員嚴重老齡化、缺乏新人入行的問題,影響到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質素。當中小巴司機平均年齡達70歲以上,成為一個重災行業,業界向政府爭取將小巴司機納入「補充勞工計劃」,容許營運商聘請外勞以維持營運。其實本港多個行業都面臨從業員老齡化的問題,政府在充分聽取業界意見的同時,有必要主動審視、研究問題背後的深層原因,在優先保護本地勞動市場的前提下,適當平衡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的需要。

根據運輸署統計,全港70歲或以上的司機人數,5年間激增八成,其中小巴行內司機的平均年齡竟高達70歲。小巴是為普通市民提供短途、支線接駁交通服務的主力,是香港公共運輸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小巴司機老齡化會衍生眾多問題,一是空缺率高、脫班嚴重,影響對市民的服務承諾;二是高齡司機長時間工作更加容易出現駕駛疲勞,造成嚴重的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第三是容易衍生服務態度和工作表現差的問題,相關投訴數字在過去10年上升逾六成。在種種影響下,小巴又難免會流失乘客、收入減少,出現愈做愈縮、愈來愈沒新人入行的惡性循環。

類似問題並非小巴行業所獨有,隨着整體人口老齡化,本港很多行業都面對從業員老齡化問題;其中部分行業的老齡化問題會嚴重影響基本服務質素,值得政府部門重視和尋求解決之道。根據勞工處的「補充勞工計劃」,在香港經營業務的僱主如確實未能在本港聘得合適人手,可申請輸入屬技術員級別或以下的勞工。現時建築地盤業、珠寶、酒店、電子等行業的個別職位,均在計劃內,可適當引入外勞,但小巴業以至運輸業均不在名單上。業界建議將小巴業納入名單,才能提升服務質素和保住生存空間。

輸入外勞的矛盾,是一方面要優先保障本地勞動市場,另一方面也要滿足社會需要,政府需要具體從每一個行業去審視實際需要。具體在小巴業而言,現時小巴司機人手嚴重不足,個別路線空缺率超五成,適當引入外勞根本不存在影響本地僱員飯碗的問題;加上小巴司機待遇人工本來就不高,業界要為引入的外勞提供住宿,成本較請本地司機更高,希望輸入外勞顯然並不是為了減少僱員薪資支出。小巴既然是關係市民生活的重要基本服務,長期人手短缺造成的諸多弊病就不能不尋求解決辦法,其中適當引入外勞就是一種值得積極探討的方法。

「補充勞工計劃」規定,為保障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及薪酬福利,僱主必須優先聘用本地工人,並致力培訓本地工人,以填補職位空缺。但小巴行業式微背後有交通工具發展的大環境,不容易有大的改變。政府有關部門有必要虛心聆聽業界意見,與業界共同商討應對策略,在可行的情況下盡量在政策上作出調整配合,好讓業界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