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炎坤在工廈經營「潮味居坤廚工作室」,減省成本。受訪者供圖

再有老店落幕,令人不勝唏噓。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採訪多間老牌中菜館經營者,所有人都對這一行業的先驅離場表示遺憾,卻認同是情理之中,因為疫下餐飲業已艱苦掙扎兩年多,中式酒樓更是其中較為脆弱,對營業場地、烹飪工藝、人員培訓等門檻極高,削弱抗逆能力。然而,在時代夾縫中,窮則變成為他們的生存法則,有人搬到樓上舖轉型做私房菜,省卻租金和人工開支;亦有人鑽研外賣保鮮之法,讓手工菜經外賣送到客人府上時仍保持原汁原味,絞盡腦汁力圖渡過今次行業寒冬。

屹立香港75年的詠藜園,負責人楊王小玲慨嘆,疫情令生意急跌八九成,最差的日子每間分店每日只有4位數字收入,相比每日約5萬元的開支,利潤只是九牛一毛,偏偏老店講求品質,不能因為蝕錢而將貨就價,經營難度比小店更高。她說:「我壓力最大時,一度患上『鬼剃頭』,但我性格唔容易屈服,點都想辦法捱過去。」

該店3間黃埔旗艦店過往為保食物新鮮,從不做外賣,但眼見疫情令食客絕跡,惟想辦法轉型,開拓外賣銷售渠道,以及鑽研外賣保鮮之法,確保外賣猶如堂食菜式,但大業主不容許食肆在街上派傳單,無計可施下,有經理靈機一觸親自致電熟客促銷,「好難忘第一張外賣單有成900幾蚊,馬上找同事駕車送去客人的豪宅。」不消一周變招即見效,每間分店的外賣生意多達60多萬元,「雖然埋單計數仍要蝕錢,但至少夠養住班夥計。」

變招:拓外賣 搬上樓

宋炎坤有逾40年經營潮菜經驗,目前經營「潮味居坤廚工作室」。他認為蓮香樓結業是現代人飲食文化迭代的結果,「大家生活方式變了,不少後生仔已經不太欣賞蝦餃、燒賣這些傳統飲食;廚師也是一樣,寧願學西餐、壽司,也不願做中餐這些濕手濕腳、費工夫的菜。」

由於疫下經營街舖成本太高,宋炎坤早前已結束經營十多年的街舖,改以私房菜形式為小量顧客服務,只剩他本人一位大廚及一兩名樓面,餐廳設在工廠大廈高層,節約不少成本,但烹飪技藝卻並未將就,老客仍讚不絕口。

新光酒樓常務董事總經理、創始人胡珠直言,自己在香港餐飲界闖蕩約60年,疫情以來的市道慘淡前所未見,對於蓮香樓結業雖感惋惜,也不太意外。「中式酒樓講究什麼都要大、要多,舖面面積要大,舖租貴,提供飲食種類多,部門多,後勤、廚房、點心、燒味、傳菜乜都要有,人手需求也多,人工支出高。」因此顧客減少時,中式酒樓的「抗風險」能力最弱。

沒有外賣幫補,堂食又受「限聚令」局限,收入自然大打折扣,他希望特區政府能夠以蓮香樓事件為警示,不要過度限制經濟活力,令飲食業一病不起,「香港除了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美食天堂,粵菜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屬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應予以適當保護。」 ◆香港文匯報記者唐文、文禮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