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人世間》劇照。 網上圖片

木 木

當代中國作家中,梁曉聲是我讀得比較多的。一直認為梁曉聲是一個特別關注現實的作家,對社會現象的剖析比較深刻。記得有幾年,他每年都要出版一部時事評論集,甚至還寫過一部長篇時評著作《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當然,梁曉聲終究是個小說家,主要靠寫小說打出影響。不過在我看來,讀他的小說,好像也是議論多於故事,道理大過人物。

這種寫作風格,比那些以故事和人物見長的文學作品更容易獲得思想啟迪,又比純粹的學術著作更具可讀性。從自圓其說的邏輯中,可以讀出滿腹的才華和情懷,是一段時期裏我喜歡閱讀的文本。但是,隨着年齡和閱歷的增長,總覺得類似閱讀體驗缺了點什麼,時不時讓我產生這只是某種過渡性作品的感覺,既不夠深入,也不夠淺出。於是,就把梁曉聲放下了。直到今年春節,遇到由他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人世間》。

《人世間》以建築工人周志剛一家三代為主線,講述了城中村「光字片」街坊們在時代變遷、社會轉型的歷史洪流中,與中國社會各階層一起經歷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他們大多數在底層打拚,經歷了種種苦難,卻不乏理想主義和人性光輝。故事從1969年講起,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在上山下鄉、三線建設、改革開放等時代大幕下,命運的轉盤載着周志剛一家輾轉大東北、大西北、大西南,聚少離多,嘗盡世間酸甜苦辣、悲歡離合。

原著煌煌三大卷,長達115萬字,2019年獲頒茅盾文學獎。梁曉聲把這部作品視為自己的代表作,他曾這樣說:活到70歲左右時會發現,做文學做了一輩子,你總得有件像樣的手藝活兒放在那裏。顯然《人世間》就是他做的像樣的手藝活兒,對得起文學,也對得起文化。

「手藝活兒」,乍一聽,就讓人心生愉悅。用以形容作品,表明了梁曉聲對文學創作活動的定位。所謂手藝,首先要通過動手來完成,同時又是藝術的呈現。兩者的結合,是對單純體力勞動和單純腦力勞動的超越,是身與心的共謀、技能與靈魂的涅槃。在這個過程中,由於需要處理各種關係,相關分寸的把握至關重要。記得有位網絡作家說過,當一個寫作者想通過體力勞動來折騰自己的精神痛點,同時也喜歡通過對邊邊角角的細節打磨來細化自己的靈魂,他就達到了手藝人的境界。

正是從這個角度看,《人世間》已然克服了梁曉聲以往作品中或多或少存在的說教痕跡,達到某種水到渠成、爐火純青的狀態。正如茅盾文學獎評委會的頒獎詞所說,這部作品堅持和光大現實主義傳統,重申理想主義價值,氣象正大而情感深沉,顯示了審美與歷史的統一、藝術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電視劇尊重原著,情節改動不大,保留了沉靜自信的敘事風格。在宏闊歷史視野和深厚人文底蘊所形成的巨大張力中,用富於現實質感的影像語言,講述了兩代人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背景下頑強生存奮鬥的故事,謳歌了其中反映出來的忠孝、仁義、崇禮、守信等傳統美德。作為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無論小說還是電視劇,都透出「時代的、生活的和心靈的史詩品質」。

劇中有歌頌,有批判,但都不走極端,可謂深情而不矯情,共情而不煽情。《人世間》上百個人物形象,沒有一個是真正的壞人,只有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對命運的無奈和抗爭。全劇以悲憫關切而又積極樂觀的態度,為觀眾呈現出那些與共和國歷史同頻共振普通人的眾生相,真實可信,引人入勝。從他們身上,或許可以窺見和破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梁曉聲坦言:我看生活恐怕還是覺得好人多,這是我對生活本質的一種堅信。編劇王海鴒同樣認為:這些小人物,即使在動盪的年代,卻始終如一,保持着善良的底色。正是擁有了這樣的人性底色,周家三個子女個個自強不息,勤奮上進,老大當了市長,老二做了教授,老三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淳樸善良,堅韌豁達,一直是家人和朋友的依靠。

一部作品能夠自始至終從容不迫,大氣內斂,游刃有餘,不只是有才華、有情懷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超越,需要對題材的超越,也需要對自我的超越。創作者必須具備非凡的眼界和胸懷天下的格局,任憑時代風雲變幻,無論自身際遇如何,世界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還是引用梁曉聲自己的一句名言:文化就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着想的善良。

這種超越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女主角鄭娟說過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孩子們的一生是一生,那我們的一生就不是一生嗎?這是人性的覺醒,更是文化的覺醒。在傳統宗法觀念裏,個人只是生殖繁衍鏈條上的一環,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為了孩子而犧牲自己是天經地義的。鄭娟的詰問,揭示了生命存在的終極意義:人只有一生,他的責任是為自己尋求幸福,而不是為別人做出犧牲。從這個意義上說,梁曉聲的覺醒,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比較稀缺的個體生命存在的覺醒,是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龐大氣場裏為個體生命留下一個應有的位置。

電視劇結尾,男主角周秉昆與德行有虧且傷害過自己的髮小曹德寶和解,則是這種超越的另一種表現。不把對別人的怨恨放下,始終是對自己的折磨,寬恕別人也是寬恕自己。可以說,《人世間》通篇都在努力達至和解:與人和解,與事和解,與社會和解,與命運和解。

以前治學,信奉不走極端不成體系,現在看來,真正的濟世之學是不可能從極端中產生的。才華、情懷和分寸感必須水乳交融,才可望得到所有持份者認可,成為改變世界的現實力量。悠悠萬事,惟分寸不可缺少。才華失了分寸,害己害人。情懷失了分寸,尤其危險。聖人所謂耳順,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便是這樣的境界吧?從《人世間》裏,我讀出了作品的好,也讀出了人生應有的狀態。

「草木會發芽,孩子會長大,歲月的列車不為誰停下……」《人世間》主題歌在耳邊縈繞。據說,這部電視劇的收視率打破了央視近8年的紀錄,觀眾年齡從1940年代到2010年代,迪士尼公司購買了它在中國之外的版權。這是一部很中國、很家長裏短的作品,卻已具備了歷史講述和國際傳播的潛質。有道是:

家長裏短事 何以著鴻篇

錦繡才華好 情懷分寸先

三生無善惡 一念有蒼天

煙火星辰處 悠悠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