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文化並不等於西方文化。圖為學生在參加模擬聯合國大會活動。 資料圖片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中西文化共冶一爐,匯聚而成的獨特文化,令香港社會呈現多元文化特徵。一直以來,世界各地均認同香港居民非常國際化,例如大部分人能操外語、積極接收國際資訊、具國際視野等。以上的說法雖是事實,但這種現況也有潛在的爭議性。

在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主題1「香港社會的多元文化特徵」裏,當中一個學習重點是「多元文化特徵對於香港社會的積極意義」,「培養植根中華文化而具世界視野的公民素養」是該學習重點的討論方向之一。也就是說,老師在課堂上通過授課讓同學們明白到,香港人的公民素養要符合兩個元素:培養植根中華文化及具世界視野。只要能在討論中說明清楚,便能解釋到香港社會的多元文化特徵。

然而,相信大部分香港人對國際化會存在着一個思想誤區,就是把西方國家(實際上就是說歐美國家)的文化視為國際文化,所謂國際化也就是西化,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又難以相容,因此上述課題要如何開展實在有一定難度。

關於中西文化相容及誰優誰劣的討論,已經持續了二百多年。清中葉時期,西方列強不斷侵略中國,中國有識之士先是覺得西方國家船堅炮利,認為中國也可引入西方科技來提升國力。後來清廷持續積弱,部分有識之士開始認為西方國家富強不單依靠科技,在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制度等方面均要「全盤西化」,最佳例子就是日本在大政奉還後,通過明治維新躍升成為亞洲強國。因此,中國人這百多年來尋找富國強兵之路上,都視西化為最有效方法。

另一方面,以歐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過去百多年壟斷了知識文化的話語權,令世界潮流均以西方價值觀為標準,香港人之所謂具國際化特質,其中一個原因是英國管治香港期間引入英式教育制度,大部分接受過教育的香港人都有一定英語水平。在上一個世代,國際化以英語文化為主導,因而產生融合英語文化世界等於國際化的一個想法誤差。而這種想法其中一個壞處,就是令部分香港人認同西方文化價值觀多於中華文化,也對自己的國家以及文化有所輕視甚至漠視。

西方不等於國際化

然而,這種「國際化等於西化」的概念已不合時宜。在過去二十年,中國已躍升成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無論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上都有相當影響力。更重要的是,不少西方國家也視中國為國際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積極尋求與中國有更緊密的交流及互動。

就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文化以及現代中國一些價值觀也得到世界各地民眾認同。例如,在政治上,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穩定的政治制度令中國經濟規劃得以長遠發展,也令社會穩定,「中國模式」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張「名片」。

此外,中華傳統文化當中,強調仁義禮智,講求和諧而非你死我活。例如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視為尋求和其他國家共創繁榮的共贏倡議,但西方國家視之為中國設置的「債務陷阱」,可說是他們對中華文化缺乏了解所致。

現今的國際化,或在國際視野當中,中國已成為必不可缺的元素。只有加深對中國現況的了解,以及認識中華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才能稱得上具國際視野。因此,無論是老師在授課過程,抑或同學在公民科的學習,絕不能將中國及國際世界作出切割。

作者:羅公明

簡介: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高中通識科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工作。

隔星期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