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福來在盧溝橋紀念獻花,祭奠抗戰英烈。/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記者 馬曉芳北京報道)1937年7月7日發生在河北省宛平縣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也是中華民族世代不能忘卻的記憶。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85周年紀念日,記者6日走訪盧溝橋和宛平城看到,城牆上日本侵略者遺留的彈坑歷歷在目,如今的宛平城居民生活祥和幸福。「不懂歷史的人沒根。」「七七事變」親歷者、91歲的鄭福來老人義務講解盧溝橋抗戰史長達七十年,他堅信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只要我多活一天,就要把盧溝橋的故事多講一天。」他希望越來越多人銘記抗戰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85年前,當時年僅6歲的鄭福來在「七七事變」敵人的炮火中失去親友,被迫背井離鄉。「我親歷了『七七事變』和八年的亡國奴生活。」鄭福來說,「當時駐守宛平縣城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奮起抵抗,我們常去玩的一片小松樹林裏躺滿了犧牲的戰士。」親眼目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鄭福來,一刻不敢忘那屈辱悲慘的歷史。作為親歷者,91歲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獲得者、「時代楷模」榮譽獲得者鄭福來老人,為了讓後人銘記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仍堅持在炎炎夏日中,向來往的遊客介紹他眼中的抗戰故事。

為美記者詳述「七七事變」全程

直到新中國成立,鄭福來參加了開國大典,徹底感覺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51年,20歲的鄭福來作為「盧溝橋事變」見證人,向參觀盧溝橋的美國著名記者愛潑斯坦詳細講述了「盧溝橋事變」的全過程,這也成為鄭福來七十多年義務講解盧溝橋抗戰史的開端。鄭福來希望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把「寧作戰死鬼、不當亡國奴」的中華民族精神傳承下去,也讓世界看到日本侵略中國鐵的事實。

當記者站在高高的宛平城牆下,看到外城牆上一個個巨大的彈坑,無法想像炮彈落下時牆內百姓是何等惶恐無助,牆上視死如歸的中國軍人是怎樣的驍勇悲壯。外城牆下一塊塊圓柱形石墩上,用不同字體詳細記載了侵華日軍樁樁惡行:民國廿一年十月二十日,張家口某村三十一人被日軍殺害;民國廿七年十一月日本軍強迫某地婦女為妓……而這只是日軍侵華滔天罪行的冰山一角。

反對填平城牆彈坑 留存侵華證據

據介紹,正是鄭福來保住了這牆上的彈坑,才得以藉此警醒後人。當初政府修繕宛平城,有人請教鄭福來,是否要將外城牆上的一個個彈坑填平,被鄭福來當即否決。「這是日本侵華戰爭留的罪證,不能填。」鄭福來保住了這些日本侵略中國的物證,每一片彈痕、每一塊脫落的磚石都是為後人講述戰爭的絕佳教具。

身為年齡最大的盧溝橋抗戰史義務講解員,鄭福來在不足300米的盧溝橋上無數次重複他的兒時記憶。他用痛苦的回憶教育後人,用親歷的史實向中外遊客講述日本侵略中國的罪惡行徑,用而今盧溝橋居民的幸福生活對比過去,希望年輕人勿忘國恥,奮發有為,努力奮鬥。

「我今年91歲了,給大夥兒講的事兒都是我經歷過的,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我在橋上講得理直氣壯!」家住盧溝橋旁的鄭福來,從出生到工作、退休,幾乎從未離開過盧溝橋。把盧溝橋的歷史講給更多人聽,是他一直的願望。鄭福來說,歷史不容扭曲更不容否定,作為倖存者有責任把真實歷史告訴更多的人,「只要我多活一天,就要把盧溝橋的故事多講一天。」他希望,自己可以活到一百歲,講到一百歲。

85年前不屈血淚 換來而今祥和安寧

彈坑纍纍,城牆斑駁,道路整潔,環境優美。宛平城牆下居民含飴弄孫,永定河畔滿眼青綠,無數石獅姿態各異鄰水迎風。正是因為85年前無數國人的不屈血淚,才換來而今城牆內外的祥和安寧。

佇立在盧溝橋上的石獅子。記者馬曉芳攝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這座位於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的古橋,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盧溝橋上那段短短的石板路,曾有痛失家園親友的逃難者流淚走過,也曾被日本侵略者鐵蹄無情踐踏,還曾留下誓死捍衛國土的29軍將士的鏗鏘腳步。和平安穩的今日,我們有必要沿着先輩血淚鑄就的祥和之路,從崎嶇不平的石板中追尋當年的痛苦記憶,在寂靜無聲的彈坑前種下銘記國恥的信念。

91歲的鄭福來老人無數次從盧溝橋上走過,他說「一上橋,就來精神」。我想那是心中熊熊的愛國熱情給予他的力量。正因為他親眼目睹了在日本侵略者蹂躪下的生靈塗炭,才會對當下的幸福生活更為珍惜。

佇立在盧溝橋上,不時有高鐵從遠處呼嘯而過。何其有幸,今天的中國再也不是1937年的中國。但我們不可以忘記盧溝橋的槍聲,不可以忘記隕落在侵略者槍炮下的同胞生靈。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是為了不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珍愛和平,不是對侵略者的寬容,而是為了築起讓侵略者退縮的鐵壁銅牆。

站立在盧溝橋的石獅旁回味曾經硝煙瀰漫的歷史,為正義的勝利歡呼,亦為美好的今天吶喊。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為了不再響起的槍炮聲,我們有理由向不屈的抗日戰爭致敬,亦有必要向後人叮嚀:勿忘國恥,珍愛和平!

宛平居民:這裏沒人不知道那段歷史

85年風雨涅槃,如今的宛平城內依舊住着許多老居民,他們的祖輩曾歷經炮火硝煙。而今他們則過着祥和幸福的生活,居民們表示,侵略者雖然已被打敗,但是槍炮聲不能忘,越是和平年代就越需要銘記國恥,居安思危。

「1937年7月7日晚上,當時駐紮在宛平城外的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想要進入咱們宛平縣城搜查,遇到中國守軍嚴辭拒絕。日本侵略軍趁中國守軍不備開槍射擊,炮轟宛平城,這就是當時世界震驚的『盧溝橋事變』。」記者在宛平城外遇到在宛平城住了四十年的張大爺,當記者問他可否講解一下「盧溝橋事變」時,六十多歲的他給出了這段教科書般的答案。

張大爺說,宛平城從老到小沒有人不知道這段歷史,孩子們從小便在這種環境下浸潤長大。記者看到,有帶孩子的居民會指着城牆上的彈坑說:「寶寶你看,那就是日本人炮彈打的。」

陳女士五年前搬到宛平城附近小區居住,「我們經常晚上推着孩子來城牆附近玩,周末的傍晚也會去盧溝橋上看石獅。」陳女士說,搬來之前只是從課本上知道「盧溝橋事變」,「但自己親身走過盧溝橋,走過宛平城,感覺會很不一樣,好像歷史一下子活了起來。」她還給記者展示了自己拍的石獅照片,「這些小獅子是不是都很可愛?真不敢想像有些小獅子已經在橋上蹲了幾百年,沒準兒還見過乾隆爺。」

站在永定河畔憶古思今,如張大爺所說,「要居安思危,做好本分,大家一起使勁,國富民強才能保證不被侵略欺負。」

遊客:親臨歷史遺跡 深入思考和平

陰雨連綿幾日後的北京暑熱異常,加之疫情原因,來盧溝橋的遊人並不多。與當地居民不同,遊客會一直走走拍拍,不捨得放過景點裏的每一處細節。來自廣州的退休老人韓先生說,自己特意來盧溝橋、宛平城看看,想多感受一些歷史氛圍,他認為年輕人應該更多這些歷史遺跡現場體驗,在回望歷史中才能深入思考和平。

一位路過盧溝橋的行人隔著圍欄拍攝盧溝橋。記者馬曉芳攝

由於天氣較熱,韓先生的襯衫已經濕透,他還是請記者幫他在宛平城門口拍照留影。他的小女兒1990年出生,在北京工作了兩年,「當我問她來沒來盧溝橋看過時,她竟然很無所謂的說沒有,被我狠狠訓斥了一番,要不是今天是工作日,我怎麼都會拉着她一起來。」站在盧溝橋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韓先生感嘆,這些石板路承載了多少先烈的血淚,「光是學過歷史不行,只有你親身站在歷史遺跡上,才能很好地思考過去,深入體會什麼是國恨家仇。」

一位北京家長帶剛中考完的孩子來盧溝橋參觀,孩子小學時曾跟學校組織的活動來過盧溝橋,「當時孩子還有點小,同行人也多,所以想着帶她再來看一看,正好7日是『盧溝橋事變』85周年,還挺有意義的。」這位家長說,跟孩子一邊看一邊用手機搜索了很多相關知識,「當年日軍盯上了盧溝橋旁邊的那座龍王廟,目的其實是要控制盧溝橋北面300米的盧溝大鐵橋,這座大鐵橋才是入京交通要道。一路參觀自己也對盧溝橋有了更多新認知,很遺憾抗戰紀念館暫時不能進去看,以後有時間會再帶孩子來看展覽。」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