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業今昔對比

背靠祖國優勢獨特 底子厚賦投資者信心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在中國崛起的序曲下,香港由貿易自由港,到擔當起內地與海外橋樑的獨特角色,並躋身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位,與紐約倫敦齊名。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早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憑藉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獨特優勢,加上穩健的監管及雄厚的儲備水平,給予投資者無比信心,香港金融體系在過去多年來持續穩步發展,成為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看好未來香港橋樑角色優勢更勝從前。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余偉文在接受訪問前先交出一張「成績單」,上面仔細地記錄着香港由1997年回歸後,到現時在金融業的發展、互聯互通舉措,以至金融科技發展的數據,他認為這些數據可有效反映香港在回歸祖國後,在金融市場發展的深度及蓬勃程度。他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最重要視乎銀行、股票、債市三方面,故在他手中的「成績單」有三項指標尤其重要,包括銀行體系資產、港股市值、債券發行量,以反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性。

安渡多次全球金融「巨浪」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期內經歷過不少撲來的全球金融「巨浪」,惟國際金融中心之名至今仍屹立不倒。余偉文認為,國際社會長久以來對本港金融體系信心來自幾方面,包括香港「底子厚」、行之有效的聯匯制度,以及近年隨着內地逐步開放資本賬的「東風」,如股票通、債券通等全部表現都非常暢旺,為本港金融機構帶來很大機遇等。

香港作為資金自由進出城市,余偉文憶述,即使在2019年修例風波時,港匯仍長期處於強方兌換保證水平,「如果當時有資金外流、信心失去,港匯應該會轉弱,為何國際社會對香港有信心?就是因為香港底子厚!」香港外匯儲備由1997年約800多億美元,增至截至今年5月錄得超過4,600億美元,期內升幅達4.7倍,他認為數字相對於本港經濟體、相對於本港貨幣基礎貨幣,是一個非常大數字,是用以支撐住本港金融穩定的後台,這個緩衝給予為國際投資者很大信心。

外儲爆錶 銀行體系抗震力強

余偉文又指,本港銀行體系在這麼多年來,都保持一個非常高的緩衝水平,其中資本充足率平均超過20%,流動性覆蓋率超過150%,不良貸款率只有不足1%,三項數據都優於紐約、倫敦等金融中心,他認為本港「咁厚的底子會令國際投資者覺得,就算香港經歷了過去兩三年咁多不同挑戰,其實他們對本港金融發展都有信心的。」

同時,余偉文亦不忘提及國家多年來的相助,才令香港的金融市場發展蓬勃。他指香港除了金融穩定之外,為何股票市場仍如此暢旺,又可以發行如此多債券,綠色金融又做得很好?其實很大部分的原因都是香港擁有一個優勢,尤其在近幾年是特別凸顯的,就是「背靠祖國,面向國際」優勢,亦是香港最特別優勢,「香港是國家一部分,但是本港金融體系又緊扣在國際金融體系之內,所以近年內地要開放資本賬,最穩當的方法就是經香港做,所以股票通、債券通等全部都非常暢旺,為本港金融機構帶來很大機遇。」

受惠國家開放金融發展機遇

余偉文強調,內地繼續開放而又利用香港平台去做試驗點,將為本港帶來很多機遇,包括綠色金融,去年綠色債券以及融資按年有所增長,其中有80%借貸人都是內地機構,因為內地綠色金融的融資需求大,所以香港作為一個獨特的地方,「我覺得係可以完全擁抱呢一個優勢,所以見到過去兩年,無論股市、債市發展都非常好」。

香港金融業今昔對比

銀行體系資產

【昔】1997年7月約8.7萬億港元

【今】2022年4月約27萬億港元(+2.1倍)

不良貸款比率

【昔】2000年以來長期平均值1.8%

【今】2022年3月低於1%

銀行存款

【昔】1997年7月港元存款約1.6萬億港元

【今】2022年4月約7.5萬億港元(+3.7倍)

銀行貸款

【昔】1997年7月約1.7萬億港元

【今】2022年4月約6.4萬億港元(+2.8倍)

外匯儲備

【昔】1997年7月約800多億美元

【今】2022年5月超過4,600億美元(+4.7倍)

股市(市值)

【昔】1997年7月約4.6萬億港元

【今】2022年5月約38萬億港元(+7倍)

債市(年度總發行額)

【昔】1997年全年少於200億美元

【今】2021年全年約4,000億美元(+超過19倍)

外匯(日均成交金額)

【昔】1998年約790億美元#

【今】2019年約6,320億美元#(+7倍)

外匯佔全球交易份額

【昔】1998年4%# (全球排名:7)

【今】2019年7.6%# (全球排名:4)

資產及財富管理(AUM)

【昔】1999年底約3.5萬億港元*

【今】2020年底約35萬億港元^(+9倍)

註:# 摘自1998年和2019年的國際結算銀行外匯與衍生工具市場成交額調查。調查每3年進行一次,結果於同年第3/4季公布。* 此數據於1999年開始統計發表。 ^ 2021年數字將於今年第3季公布。

製表:馬翠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