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將攜手港澳創新實施「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模式,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廣東重視粵港合作和香港優勢,就大灣區科技及產業發展提出高規格的頂層設計,無疑是香港創新發展、提升競爭力的重大利好。香港候任特首李家超也將發展創科產業作為新一屆政府的施政重點,相信未來會高度重視與廣東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新模式,盡快在制度機制、合作規劃、產業銜接等方面主動對接、迅速行動。

昨日召開的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是「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後,廣東省委召開的首個黨代會,為未來五年廣東發展定調定向,科技創新成為此次黨代會工作報告的重點內容。報告提出,將深入推進廣東強芯工程、核心軟件攻關工程、顯示製造裝備璀璨行動計劃,在做強關鍵鏈條方面,實施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10年卓越計劃,打造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先行地。備受香港關注的是,報告首次提出,創新實施「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的模式。分析指出,這實際上就是粵港澳合作模式從「前商後產」發展到「前研後產」,粵港澳的分工合作進一步明確、提升。在這種模式下,粵港澳三地的比較優勢和資源秉賦將充分發揮、聯動。

「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均明確指出,支持香港建設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科研實力雄厚,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與海內外的大學及科研機構有良好科研合作關係,有大批國際頂尖科研人才,過去4年多特區政府發展創科的財政投入超過1,500億元,加上國家支持科研資金過境使用等制度創新陸續有來,香港創科發展正在進入「快車道」;另一方面,廣東擁有完整的高端製造產業鏈,深圳、東莞更是高端製造業集中地,此次報告提出,廣東要着力打造世界級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充分顯示廣東高度重視香港的科研優勢,致力共同建構產學研結合的一體化發展模式,加快產業升級轉型。

「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本港學術界普遍認為是香港創科發展的重大機遇,可以推動香港科研成果向市場轉化實現重大突破。香港雖然在不少科研領域的成果屬世界頂尖,但礙於土地、政策、工業規模等條件限制,不少科研都較難在本地轉化,而香港發揮基礎科研的優勢,借助大灣區內地城市實現產業化,是優勢互補的最佳模式。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候任校長葉玉如曾指出,香港必須迎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勢頭,結合區內各城的產業鏈將科研成果轉化,進一步提升科研實力。

事實上,組班中的新一屆特區政府也已經表達出發揮優勢、發展創科的雄心。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的競選政綱提出,鼓勵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商品化,發展高新科技產業;把握大灣區發展,推動香港和周邊城市全條產業鏈的互補和結合。李家超表明,會積極將香港發展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構建國際科研之都帶動經濟轉型,坦言「無創科無未來」、「香港唔等得」。政府架構重組中,設立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高科技、高增值的再工業化擺在重要位置。展望未來,香港需要積極與廣東緊密合作,圍繞制度機制、合作規劃、產業銜接制訂好合作發展路線圖和時間表,例如加快打造河套深港科技深度合作區,共同推進廣佛、深港和珠澳三個大灣區創新走廊發展,為香港經濟發展打造全新引擎、貢獻國家高質量發展所需。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