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遠 立法會議員 執業資深會計師

「東鐵過海真的很興奮」相信是近日大家唱得最多的一句歌詞!東鐵線過海段屬香港第四條過海鐵路,貫通新界東北、九龍中及港島區,不僅便民利民,港島區居民終能以鐵路直達羅湖及落馬洲,將來更可與內地鐵路網連結,做到真正南北貫通。原定2019年通車的沙中線,經歷宋皇臺站考古發現、紅磡站鋼筋被剪、會展站嚴重沉降等風波一再延後,終在過海列車第一聲鳴笛後,為連番爭議畫下休止符。同樣,一如東鐵幾經爭議終過海,香港亦歷經波折,更興奮的是終在回歸25周年之際,開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一個里程碑!

從港鐵業績說起,總收入自2019年攀至545億元上市以來的頂峰,接續兩年因疫情影響,已不能逾越此頂峰,2020年更錄得上市以來首次逾48億元虧損,雖然2021年在香港物業發展利潤大幅增加下轉虧為盈,香港車務營運仍維持連續三年息稅前虧損,2021年達43億元。然而有趣的是,三年間港鐵在內地及國際鐵路、物業租賃等收入卻拾級而上,甚至2021年相關總收入更升至總收入的54%。這說明港鐵在近年間業務重心已轉移,即使香港車務營運收入下跌,仍有內地業務支撐。因此財金界人士早已將港鐵視作地產公司,多於一家純正的鐵路公司,港鐵收入及盈虧亦已與國家早早「南北貫通」。

話又說回來,即使鐵路營運不賺錢,但港鐵依然恍如「香港鐵路局」般存在。港鐵在去年藉屯馬線的開通,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的市佔率升至47.3%,在過海交通工具的市佔率更達67.6%。民間對「一鐵獨大」看法各異,當中包括擔心重鐵發展的政策傾斜,對巴士、過海渡輪的客源必然造成惡性搶奪,打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贏利,甚至生存空間。筆者作為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留意到天星小輪近日宣布近兩年多虧損逾7,000萬元,每月入不敷支,借貸度日;的士日前雖然通過7月加價,但司機預計將被東鐵搶走三成過海客;電車上周向政府申請加價,聲稱部分原因亦與鐵路網絡擴展有關。因此東鐵線過海段通車後,政府可藉機宏觀檢視以鐵路作為公共交通骨幹的政策,既要擴展鐵路,也應兼顧整體公共交通布局的多元性,令其互補優勢,為持續健康發展訂定方向。

政府架構重組方案建議分拆運輸及房屋局,筆者十分支持。運房兩大政策範疇中,運輸一向被輕視,一旦成功分拆出運輸及物流局,公共交通因與市民息息相關,將更易得到社會聚焦與資源整合,有助公共交通的完善發展。就東鐵線過海段而言,鐵路基建完成,遺留9卡車與12卡車的爭議不休,說穿了,歸因東鐵線飽和問題必須作出徹底解決。香港新市鎮設計的不足,乃歷史遺留問題,根據統計處2021年資料,港島中西區加灣仔區人口共40萬,可提供就業職位55萬;反觀東鐵沿線北區、大埔、沙田共計131萬人口,就業職位僅25萬,反映職住不均的「因」,結出東鐵早晚兩輪人口大遷徙的「果」。寄望未來的運輸及物流局,積極研究交通配套全方位擴容,以應付通關後的人流,長遠推進東鐵沿線社會與經濟的發展。

宏觀上,以運輸基建帶動區域發展,是香港長遠發展的藍圖。新一任行政長官人選李家超的四大政策綱要中,第二及第三綱要就分別提出「基建先行,創發展容量」及「開發北部都會,激活發展引擎」兩個核心政策。「基建先行」包括鐵路幹道基建等布局及基礎設施,更要「與深圳更多的互聯互通,促進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開發北部都會」將香港規劃成「南金融、北創科」的經濟布局,吸引人才及資金,從根本上解決職住不均的現況,當中現屆政府也已提出「五鐵並舉」貫穿北部都會和連接前海及深港邊境口岸,開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港鐵貴為香港唯一鐵路公司,在贏得發展紅利的同時,應責無旁貸,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回饋廣大香港市民,更要清楚明白自身在香港發展、甚至國家發展大局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