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出心裁的小說。 作者供圖

黃仲鳴

1950年代的香港文壇,是個小說的時代,其意是指市民大眾沒有什麼娛樂可言,大都沉迷於追報刊的連載小說;甚至購買、租借單行本來過日子。

當年的小說家,尤其是通俗作家,莫不扭盡六壬,別出新意來吸引讀者。這些作家中,有一人往往受大眾忽略,那就是陳霞子。戰後他任《成報》編輯,一份以小說為主打的大眾報。陳霞子以不同筆名在該報連載各類小說,包括借殼小說、社會奇情小說、間諜小說,甚至殭屍小說也寫上了,所用筆名計有阿夏、阿霞、筆聊生、夏伯等。直到1950年代中,因籌辦《晶報》,那才脫離《成報》,連載也停了。

除了在《成報》筆耕外,還在《香港商報》塗鴉,寫《大話西遊》,寫《海角梁山泊》。他還別出心裁,創造一種叫做「小說謎」的三日完小說。第一日刊登的叫「謎面」,第二日叫「謎心」,第三日叫「謎底」。每日八百字。布局頗精密,連題目也別出心思,如〈陳查禮探案〉;或和新聞有關的〈姑婆屋〉,或涉社會奇情的〈冷暖良緣〉等。這風行於1953年。在報上連載時,隔鄰就是他頗受批評家注意、以夏伯筆名寫的「大專欄」《海角梁山泊》。

所謂「謎面」是故事的引子,「謎心」就是敷陳故事的重點,層層推進,第三日就揭盅故事的結局。

如此手法,是否陳霞子首創?存疑。

他署名「筆聊生」,這筆名比「夏伯」更為響亮。《成報》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三生分銀」之說。這「三生」,指的是靈簫生、怡紅生和筆聊生,其意是,「三生」是稿霸,在通俗小說界中,稿件搶手,稿費全給他們分光了,這或誇張,惟受歡迎則是事實。他用「筆聊生」這筆名,一直到1956年《晶報》創刊,才轉讓給親戚林壽齡採用,林在《晶報》撰〈西遊回憶錄〉。

那麼,1953年「小說謎」的筆聊生,究竟是誰?按照行文風格,這應該不是陳霞子?因為,他有一習慣用語,最為人識別,那就是以「造」為「做」,如「以為希特拉此一殺人魔王,什麼手段都造得出。」又如「但須知造着我地此一行」(筆聊生〈黃色青瓦斯〉);在另篇小說中,有「請她回來,與親友相見,算造家人。」(筆聊生〈鵲巢鳩毀〉),可是,在「小說迷」中,卻不見這種「風格」。

即是,「小說迷」非陳霞子之作了?

在當年,文人筆耕,每有替筆,陳霞子編務、稿債纏身,找個「槍手」亦毫不出奇也。林壽齡是他筆名的「繼承者」,是否早已用來代寫「小說迷」?但那還須考證。

姑勿論如何,筆聊生的「小說迷」,有其突出之處;至於內容、思想,亦甚近陳霞子的作風。他擅長三及第,亦擅文言、白話文,語言可能隨他所寫的作品而變更也。

「小說迷」這種另類小說,亦算新奇,惜無後來者,成一時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