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香港政府自5月1日起取消非港人入境禁令,並調整航班熔斷機制及旅客檢疫安排,無疑有助恢復人流。不過要真正重拾活力,香港需要實施專屬於香港的「動態清零」模式,既可精準清零、又可刺激經濟,以進一步推動開關措施。香港一直扮演國家與海外重新通關的「先行先試」角色。

在後疫情時代,香港應以「一國兩制」的優勢,及不違背國家要盡力保護好人民性命安全的大原則下,制定出風險可控又靈活和相對寬鬆的「開關」措施,率先成為國家與國際重新連結的城市。

廠商營運受到一定困擾

經過2年多的疫情肆虐,不少廠商未能返回內地廠房處理業務,例如銀行服務、設備更換、製造生產產及品質監控等,在營運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困擾。同時,香港是外向型經濟,人口只有700多萬人,市場有限,難以實現有效的內循環。

此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進入內地市場的主要窗口,很多海外企業及人士希望透過香港捕捉國家的商機。然而,香港超高標準的抗疫隔離安排,卻令他們望門興嘆。現時其他主要經濟體,例如歐美國家、新加坡,南韓、日本及泰國等,已取消檢疫安排。

與境外接軌具有迫切性

由於中美關係緊張,香港需要吸引更多不同地方的資金,例如中東資金,不過抗疫隔離的安排,卻嚇怕這些有意進入香港的人士,令資金流向新加坡。市場經常強調先行者優勢,如果這些機構決定落戶新加坡,香港就會失去先機,而且這些機會會一去不返。

一刀切的抗疫方式最容易執行,但結果是令香港承受三重打擊,經濟難言真正復甦。

事實上,香港於去年底與內地商討通關安排,已經到了埋門一步,無奈第五波疫情衝擊太大,一切準備工作告吹。觀乎現時香港與內地的情況,從實事求是的角度,短期與內地通關的機會不大。反而因應香港整體的抗疫能力已大大提升,加上有專家估計或已有四百萬人有抗體,未來數月再大規模爆發的機會不高,政府應該爭取時間,採取「港式動態清零」,在精準處理隔離及抗疫之餘,實現最大程度的與境外接軌。

首先,放寬回港香港居民的檢疫安排,包括縮短檢疫日期及容許在指定條件下選擇在家居隔離,並以電子手環進行監控,從而減少對隔離酒店需求及降低海外旅客的隔離成本。如果情況許可,更可放寬海外旅客隔離安排。

第二,恢復及加大陸路運輸,為跨境司機提供閉環式管理,如利用空置的隔離營作住宿地方。另外,由於水路運輸比陸路貴10倍,因此要避免再依賴成本高昂及缺乏效率的水路及火車運輸,以紓緩成本壓力及增加競爭力,並為跨境司機創造就業機會。

第三,容許廠商在內地廠房附近地區進行隔離,一方面有助增加隔離設施的名額,減少隔離酒店的競爭;另一方面可以讓更多香港廠商返回內地處理業務,配合實際需要。

第四,持續鼓勵接種疫苗,並列明清晰及可預視的開關路線圖,讓企業和國際投資者有所依從,知道香港疫情到達什麼情況會放寬檢疫措施,而不是現在摸着石頭過河,見一步,行一步。

第五,恢復港澳兩地通關往來,初期設有配額,例如限制每日2,000或3,000人,再觀乎成效,成為榜樣。由於香港與澳門的人口較少容易控制,因此成功後可讓內地,例如大灣區,參照有關模式。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