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直擊應診過程 老友分享中醫藥神奇功效
中西合璧治療方法在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中大派用場,對院舍長者尤為見效:不少長者即使服用西藥多日,體溫卻久燒不退,一劑中藥卻能緩解病徵。多位浸會大學中醫師義不容辭,早在2月疫情急轉直下時已開始為全港76間安老院舍,免費提供遙距視像診症服務,至今為1,800多名確診長者治病。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直擊整個應診過程,發現殊不簡單。由於不少染疫長者表達能力低,加上中醫師無法把脈,對長者病情及生活習慣瞭如指掌的院舍照顧員及護士,成為醫師好幫手。不少長者及院舍員工還分享了自己親身體驗到中醫藥的「神奇功效」。◆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院舍連環爆疫慘況近日雖然稍稍緩和,但位於荃灣的一間護養院的防疫措施仍然高度嚴格。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獲准在穿着全副保護衣下進入該院有確診者入住的隔離病房,直擊整個中醫遙距視診的過程。
其中一間房入住了曾中風並患有失智症的曾先生,正坐在床邊的高背椅上,等待護士協助他進行中醫視診。院舍職員黃姑娘跟劉護士帶同大疊病歷記錄檔案推門而進,並將已跟浸大中醫連線的手提電話遞到曾伯面前說:「曾伯,醫師來探你哦。」曾伯眨眨眼,好奇地望着鏡頭,電話另一端的醫師見狀,隨即展開問診說:「伯伯,有沒有咳、有沒有喉嚨痛?」曾伯想努力點頭回應,卻因失智症令他無法控制聲帶,幸好在旁的劉護士讀懂他的身體語言,代答說:「喉嚨有痛。至於痰嗎?他咳時會聽到有痰聲。」
如「肚裏條蟲」 巨細無遺解釋
有熟悉院友習性、做其「代言人」的院舍照顧員還未夠,隔着熒幕看症的醫師也要有敏銳觀察力。醫師留意到曾伯不停用手抓向喉嚨,面露痛苦表情,隨即問道:「見他猛抓皮膚,是不是唔舒服?」曾伯繼續有口難言,劉護士代答道: 「佢有糖尿病,皮膚平時都容易痕癢。」醫師聽罷恍然大悟,遂叫曾伯伸出舌頭以便作舌診。
其間,為加強了解病人的體質,醫師又詢問院舍護士有關曾伯的進食量、大小便情況,就連有否患蠶豆症、藥物敏感或各種長期病患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都問過一遍。身為院友「肚裏條蟲」的院舍護士當然無被考起,都能巨細無遺向醫師解釋。
整個視診過程大約10分鐘完結,院舍護士隨即轉身走到兩日前確診的院友黃伯面前展開另一場會診。這類確診後透過中醫治療的個案確實不少,該院共有116名院友,其中70人曾確診;全院80多名職員中,又有40人確診。西藥雖然仍是主流治療方案,但治標未必治本,而且藥力一過,病徵又復來。
黃姑娘表示,自從3月初開始,已為合共140多名院友、職員及其家屬提供中醫視診,自己就是其中一名「受惠者」,「我在2月尾染疫,靠食西藥好返,康復初期以為返回工作崗位便無事,點知返工首日就連行幾步路都氣促,做少少嘢就覺得無晒電,好驚自己有後遺症,咁見到浸大同院舍有合作,咪調理吓身體囉。」服藥幾天後,氣促情況有減退,精神也漸恢復。
中藥有效治療新冠後遺症
第五波疫情讓從不服食中藥的劉護士,親身體驗中醫藥的智慧。他於3月初確診,當日上班前一天還在社區檢測中心做了核酸檢測,沒料到上班當日踏進院舍沒多久,即收到短訊通知檢測結果為陽性,他隨即趕回家自我隔離,未幾他便開始發燒、喉嚨痛。
「平時沒有吃中藥的習慣,只靠服食大量維他命C丸,用自身抵抗力擊退病毒。」休息一周後,他的快測已轉回陰性,初時他還對中醫視診嗤之以鼻,他笑言:「對我唔太大需要。」
惟新冠後遺症纏繞不散,尤其是喉嚨多痰、咳嗽的問題一直困擾他,見到身邊染疫院友及同事也靠中醫調理康復,他心想:「睇睇(中醫)也無妨吧!」沒想到服藥一兩次後,咳嗽有所減退,「啲藥味道甘甘哋,飲咗喉嚨幾舒服,人都無咁易累,𠵱家都有繼續食藥,當係調理身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