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郭老曹,不是人名,是郭沫若、老舍、曹禺的統稱。

今年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人藝)建院70年,劇院也像人一樣,每逢周年生日必要慶祝,尤其整數之年,更要隆重慶祝。院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台新戲,院裏的、院外的、人藝演職員、忠實擁戴,都望眼欲穿等着這一台新戲。60周年院慶時,劇院有十件大事,上演一台新戲是重中之重,我臨危受命,寫了《甲子園》,這台戲集中了人藝第一代到第五代演員,同台演出,轟動一時。

不知為什麼,今年大慶沒有新戲,好在人藝有長演不衰的經典,拿出幾部一樣賣座叫好。

剛剛上演曹禺《雷雨》,緊接着是郭沫若《蔡文姬》,《蔡文姬》是北京人藝僅存的一台郭老的劇作。講述東漢末期,連年戰亂,名儒蔡邕的女兒文姬,流離在亂軍之中,被匈奴左賢王搭救,結為夫妻。12年後,漢丞相曹操平定中原,文治武守,想修漢書,但蔡邕已去世,他想起了蔡文姬,要接她回漢,繼承父志修撰漢書。

此時,文姬已定居胡地,生有一兒一女,歸漢就要與年幼的子女分離,再不能相見,這讓文姬遲疑不定,下不了是去是留的決心。戲就從這裏開始。大幕拉開,蔡文姬一身胡裝,面對蒼天,眼望南方,心緒猶豫,第一句台詞:「回去,還是不回去?」

郭沫若曾經留學日本,那時正是中國受日本和列強欺辱的日子,中國青年的「五四運動」震驚世界。郭沫若在日本如坐針氈,他說:「讀的是西洋書,受的是東洋氣。癡心念家國,忍復就人寰。」身為中國人,他不想再在日本住下去,日日想回祖國,但是年輕的日本妻子和幾個年幼的孩子怎麼辦?「回去,還是不回去」,是出自郭沫若的心聲。

郭沫若說,我寫《蔡文姬》的動機,是要為曹操翻案。但這只是劇本的主題,還應當有個故事。我選了文姬歸漢這個故事。這個故事選得好,劇本從頭至尾,貫穿文姬豐沛的情感。回漢途中,蔡文姬以積鬱的情感,寫出名篇《胡笳十八拍》。8年後,漢書修成,兒女也因兩國交好回到漢朝,文姬寫出了歡樂的新篇《重睹芳華》。創作與蔡文姬歸漢自然、巧妙地結合,又何嘗不是詩人作家郭沫若的心聲。

人藝院慶期間,會有12台劇目公演,現在除了主劇場首都劇場,還有實驗劇場、人藝小劇場、菊隱劇場,好戲連台。我接到了院慶的邀請,但面對疫情、隔離、不能通關,「回去,還是不回去?」也成了我兩難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