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和5歲的孫女視頻,她報告家中情況:「媽媽今天上班去了,但很快就回家了,因為公司有同事的兒子生病,於是媽媽就大叫,新冠肺炎來了,快些走呀!」本來無憂無慮的童稚世界,充斥了危機色彩。

兩年疫情對兒童教育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孩子斷斷續續的上課、停課,小心靈充斥着危機意識。高小復課在即,初小、幼稚園下月也復課,孩子需要在校園直接面對群體,碰到的問題不少。

教育局指引,學生每天上學前需做快速抗原測試,沒有注射疫苗的學童,不能參與非學術活動,包括體育、音樂和吹奏等。有團體認為,學童享有參與活動的權利,這樣的安排會造成「歧視」之嫌,會有被排斥的感覺。其實,疫情以來,成人世界裏,「歧視」就一直存在。當戴口罩成為公共衞生法則的時候,不肯戴口罩的人,都會受指責。

當然,戴口罩不等同注射疫苗,不戴口罩直接危害公共衞生,受到公共衞生防疫法例的規管;不注射疫苗,危害自己後間接累及他人,情況就像安老院舍,就是接種率低,造成了整個群體的大災難。

前車可鑑,教育局從學校整體公共衞生考慮,保障大多數學童安全,分隔打針學童和非打針學童的活動範疇,也無可厚非。當然,學校這樣的分隔措施,對沒有打針的學童造成「歧視」,限制了他們享有參與一些活動的權利,或許是暫時的。

在世紀疫情面前,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是摸着石頭過河,香港經受第五波疫情重創,復課的前提下,先做了第一步,再考慮第二步,也是應該可以理解的。就像大病初癒,補充營養還需清淡,恢復體力更需循序漸進。

對於沒有注射疫苗的學童,家長對幼兒針藥反應的顧慮,也可理解,何不給大家一點時間?復課後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