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網上看到個新詞,據說還是熱詞,叫「笨手機」。

什麼是「笨手機」?牛津詞典對它的定義是:一種基本款移動手機,不具備智能手機所特有的先進功能。說白了,就是iPhone們出現前的那些手機。除了祖國的花骨朵兒,其他人應該都懂,集體回憶。而在智能手機時代,所謂的「笨手機」其實也早就有其他的名字,而且不少,「磚頭機」、「功能機」、「輕量機」等等都是它的「馬甲」。

古董手機不新鮮,新鮮的是愈來愈多的現代人已經或企圖讓它歸來。

比如軟件公司SEMrush的報告顯示,從2018年到2021年,Google的「非智能手機」搜索量飆升了89%。德勤2021年的最新研究稱,英國每10個手機用戶中就有一個在使用非智能手機。而諾基亞更在2017年推出了一代傳統名機3310的復刻版,且賣得還不錯——有國外調查機構稱,2017年第三季度,諾基亞共賣出1,350萬部傳統手機,其中3310復刻版銷量最大。如果你覺得大家購買3310全是為了情懷可能也不盡然,BBC曾引述一份報告稱,2021年,全球傳統手機的銷售量達到驚人的10億部,遠超2019年的4億部。而且,同期全球智能手機的銷售量是14億部,比2020年下降了12.5%。

當一部分人仍然沉迷且享受着包括移動互聯網在內的人工智能所給予的極大滿足時,另一些人已經在為這種沉浸式的「人工愚蠢」而憂心忡忡並試圖逃離了。

移動應用檢測公司App Annie一份有關全球安卓用戶的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第一季,美國、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等國用戶平均每日刷手機首次超過4小時;巴西、印尼和韓國更超過5小時。每天用4、5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來刷手機,也意味着更少的時間看書、看電影、旅行、運動、其他愛好以及社交。不要說「很多事情可以邊看手機邊做」,神經學已經表明:注意力在哪,精力就在哪,其他的伴隨活動都會體現出低效、無效,甚至負效。最簡單的例子,邊看手機邊吃飯會令人發胖,因為看手機產生的情緒變化容易導致吃多、吃快,同時延遲「吃飽」的信號抵達大腦。更糟糕的是,食不知味,說好的唯有美食不可辜負呢?

頻繁地刷手機,還意味着網癮、「無手機恐懼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屢屢被打碎的整塊時間以及「工作與你只有一條Message的距離」。而這些現象最終都會導致同一個心理:焦慮。

所以,那些想讓笨手機回歸的人,其實只是想擺脫智能手機天羅地網的人。不再沉迷點讚和分享,不再每天或主動或被動地吞下那麼多並不需要知道的新聞,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自主時光、更多的隱私、更簡單的快樂。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逃離焦慮的普通人,現如今還有許多名人和富豪也都用回了傳統手機,甚至「翻蓋手機已經成了名流們的新時尚」。因為能使用傳統手機意味着有「離線」的權力,也就是其地位和財富已經到位,不需要一直查閱或即刻回覆誰的信息或郵件。

無論是追求更健康的生活,還是用「聯繫不到」低調體現社會地位,選擇讓「笨手機」回歸的人,其實都一點也不「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