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俄烏衝突,時值香港疫情嚴重,除了國際新聞板塊外,一般市民不太關心,畢竟,那是兩個離我們很遙遠的國家,而且語言不通。

倒是內地網民和學者議論不少。民眾當然以同情處於戰事現場的烏克蘭民眾為多,還時不時調侃「烏克蘭美女」。這可能跟該國年輕女子近年常出外「搵食」有關。

十多年前,我在上海編高端生活雜誌時,每期都要拍好幾個時裝大片,因應刊物市場定位和廣告商要求,希望用一些洋面孔。在我上任前,公司已跟一間代理公司簽約,他們會每期幫我們找來國際「超模」,當然開價甚高。

然而,我們的時裝編輯卻發現,這些「超模」不但身材欠佳,擺甫士和動作都很生硬,有些甚至腳肚子和雙肩都略粗,不但影響拍攝進度,拍出來的效果也很不理想。往往要重拍,浪費時間和金錢。

同事向我反映多了,我於是到拍攝現場觀察,並跟「超模」閒聊,才發現,所謂「超模」,全是扯蛋,她們是來自烏克蘭的新人。她們其實不差,尤其是皮膚,非常幼白細膩,臉部輪廓甚佳,只要稍加訓練,不難成器。

顯然,模特兒公司「吃水」厲害,當時說她們是專誠從國外經香港請來的超模,我們要付出來回上海的機票和酒店費,另加「超模價」。後來才知,有些模特兒的確是從香港飛過去,但有些根本是在上海的新人。而且,他們給「超模」的報酬是我們付出的一成五;換言之,代理吃水太深,卻交不出合格貨,還連累我們的工作進度。

後來我出面交涉,成功跟該代理解除合約,為公司節省了一大筆開支,也有利於同事之後的拍攝工作。記得那些烏克蘭模特兒當時很疲倦兼無奈的樣子,她們需要這份工作,不介意被剝削。

說到烏克蘭美女,我想起十多年前颳起一陣時尚強風的「美女總理」尤莉婭·季莫申科,她當時40 出頭,持經濟學博士,是一位商人。除了因為參政出名外,主要是她常把頭髮編成辮子,再盤到頭上,成為其標誌性髮型。當她以此造型出現在烏克蘭版《ELLE》封面時,不但受國內白領追捧,也在國際時尚界捲起一陣風潮,就像當年南美貝隆夫人般。據其前顧問表示,季莫申科相信自己是伊娃·貝隆轉世,並且自覺地複製後者的風格與習慣。

傳媒常將她和年齡相若、背景相似(都是商界女強人)的另一位亞洲「美女總理」、泰國的英拉對比。不過,兩人下場都不好,或入獄或流亡。